黔东南是贵州省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区域之一,该区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机制是国内外矿床学家们极为关注的科学问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合作,对黔东南从江地区平正-宰便-加棒-大坪一带进行了Cu、Pb、Zn等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根据成岩成矿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高精度遥感资料,预测本区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岩体。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找矿领导小组决定进行工程验证,多个钻孔在500米左右揭露出隐伏岩体,设计的孔深800米左右尚未揭穿岩体。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隐伏岩体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典型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石英斑晶呈烟灰色,粒度多为2mm×3mm,长石斑晶巨大,一般为2mm×10mm,个别达2cm×5cm;基质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少量黑云母和副矿物;主量元素分析显示,SiO2含量在70wt%左右,全碱(Na2O+K2O)最高达8.90wt%;∑REE在54.8~315.6×10-6之间,REE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Eu明显负异常;岩石的Co、W含量异常,平均分别为280×10-6和850×10-6,其中发现微细粒辉砷钴矿。目前,在《矿物学报》2011年第一期(周家喜,陈志明,王劲松,刘金海.黔东南从江隐伏似花岗斑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矿物学报, 2011, 31(1): 160)上对该岩体的发现进行了初步报道,隐伏岩体深入研究工作正在进行。
黔东南从江地区隐伏似花岗斑岩体的发现,对研究本区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成矿机制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指导该区深部成矿预测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隐伏岩体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典型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石英斑晶呈烟灰色,粒度多为2mm×3mm,长石斑晶巨大,一般为2mm×10mm,个别达2cm×5cm;基质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少量黑云母和副矿物;主量元素分析显示,SiO2含量在70wt%左右,全碱(Na2O+K2O)最高达8.90wt%;∑REE在54.8~315.6×10-6之间,REE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Eu明显负异常;岩石的Co、W含量异常,平均分别为280×10-6和850×10-6,其中发现微细粒辉砷钴矿。目前,在《矿物学报》2011年第一期(周家喜,陈志明,王劲松,刘金海.黔东南从江隐伏似花岗斑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矿物学报, 2011, 31(1): 160)上对该岩体的发现进行了初步报道,隐伏岩体深入研究工作正在进行。
黔东南从江地区隐伏似花岗斑岩体的发现,对研究本区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成矿机制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指导该区深部成矿预测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隐伏岩体镜下照片,4×、正交 隐伏岩体岩芯手标本照片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家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