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英国杜伦大学牛耀龄教授访问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9-17

应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英国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牛耀龄教授于99日至13日访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矿床室地球演化与成矿高级学术论坛”邀请来的首位专家,牛耀龄教授做了关于幔源岩浆作用和动力学机制方面的一系列精彩学术报告:包括“大洋中脊动力学的岩石学信息”、“大洋岩石圈-软流圈界面的性质”、“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岩石学信息”、“板内岩浆作用和岩石圈厚度控制”和“俯冲带成因、大陆地壳增生的构造背景和机制”。所内科研人员与研究生踊跃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涉及内容极为广泛,他首先介绍了英国杜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基本概况以及有关岩浆起源、演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质疑传统学术观点,提出对大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与洋脊深度的关系的重新认识。此外牛耀龄教授认为洋岛玄武岩的富集特征与源区不均一性、地幔交代、岩石圈盖效应(Lid effect)等因素有关。在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过程中,洋中脊的虹吸作用(Ridge suction)是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的驱动力以及洋中脊附近的洋岛型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变化的关键控制因素。另外,牛耀龄教授介绍了岩石圈-软流圈界面的性质,并认为俯冲板块后撤(rollback)、大陆岩石圈加水弱化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大陆地壳增生是陆-陆碰撞的结果,俯冲板块的拉力(Slab pull)是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力源,并提出没有俯冲带就没有板块构造、俯冲带应该早于洋中脊形成的新的学术思想。牛教授精彩的报告得到了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后,在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踊跃提问,交流非常热烈。会后,牛耀龄教授与岩浆矿床课题组科研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牛耀龄教授于1982年兰州大学获地质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美国阿拉巴马(Alabama)大学获经济地质学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夏威夷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学位。1993-2000年任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与经济地质学讲师/高级讲师(终身教职)2001-2002在年英国Cardiff大学任英国国家自然环境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2003-2004年任美国Houston大学副教授,2004年至今任英国Durham大学终身教授,20134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其中2001年获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研究奖(SeniorResearchFellow),2002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入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2008年入选英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曾任国际地球化学学会(Geochemical Society) 常务理事、国际地科联固体地球组成和演化委员会(IGUS-SECE)主席及相关学术机构组织成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化学学会、国家地理学会、欧洲地科联、美国地质学会(Fellow、英国地质学会会员(Fellow)、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英国国家自然环境基金委员会评审团专家组成员,兼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Litho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期刊编委会委员。在Nature ScienceEPSLJournal of PetrologyGeologyLithosJG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特别是,发表于《Journal of Petrology》(49, 633-664, 2008)的论文Global correlations of ocean ridge basalt chemistry with axial depth: A new perspective 被选为自1830年至今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百篇论文之一。 

                                                             (矿床室 于宋月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