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地化所白晓永:此生结缘喀斯特

发布时间:2015-05-28
白晓永在新疆考察
科研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会有一路荆棘的时候。在这些年的工作中,白晓永遇到过很多障碍和困难,但是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一直坚信“即使到了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柳暗花明”。
2010年7月,当白晓永踏上贵州这片土地时,他的心中怀揣着追逐科研的梦想,那时候,他才刚刚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毕业。
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带着对喀斯特的兴趣,白晓永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我非常庆幸的是我从事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也品尝到了‘乐在其中’的味道。”现在已成为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白晓永这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兴趣决定了人生道路
从2003年开始,白晓永接触并从事喀斯特研究工作已有12年。“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也都是针对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来完成的,所以,对贵州和喀斯特其实并不陌生。”
喀斯特是一把“双刃剑”。黄果树大瀑布、万峰林、漓江山水、路南石林等这些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是喀斯特;巨大的生态灾难——石漠化,也是喀斯特。
在白晓永看来,喀斯特散发着一种让他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得他对这种奇特的地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经常会这样,从事自己厌烦的事情,总是忙忙碌碌、手忙脚乱,甚至抱怨;而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即使身疲力竭,也会废寝忘食、悠然自得。
“兴趣是决定一个人一件事能否做好的前提。”白晓永说,正是因为对喀斯特的兴趣,才决定了他人生的道路。
科研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会有一路荆棘的时候。在这些年的工作中,白晓永遇到过很多障碍和困难,但是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一直坚信“即使到了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柳暗花明”。
为扶贫贡献一份力量
最初对喀斯特的认识,来自于一篇媒体报道,白晓永了解到,喀斯特是一种比较脆弱和退化的生态系统,而我国又是喀斯特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仅西南地区喀斯特总面积就有54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占全国近半壁江山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这里。
“当时我就想,假如今生有机会做一些喀斯特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贡献一份力量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心里边真的有这种热情和冲动。”白晓永讲述着自己内心的感受时,依然透露着那份笃定。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几乎全部集中在山区,而白晓永和同事们经常到贵州喀斯特偏远山区去调查、取样,还参与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几乎走遍了贵州的喀斯特地貌。
在野外,他们经常会遇到当地老乡这样问:“你们取的这些样品有啥用啊?”“能让我们的生态变好?”“能让我们变富?”
“有时候这些问题让我们很尴尬,他们可能不知道认识自然过程和规律的重要性,但这却更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做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白晓永说。
白晓永认为,无论什么科学,最终的目的都是认识自然、服务人类社会发展。“这点也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服务性和可转化性,特别是如何服务国计民生,如何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如何有效地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
于是,白晓永开始偏向应用基础研究,也开始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和示范。
这些年来,白晓永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基于3S技术评价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时空格局的变化过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反演南方喀斯特地区环境变迁历史与演变轨迹;不同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区域重建和试验示范。
以优质素养投身实践
贵州多山,地势崎岖,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白晓永和他的同事们还常常在远离贵阳,也远离地化所大本营的野外台站——中科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工作和生活。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并没有半途而废,在白晓永看来,做科研需要这样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能避重就轻,而要锐意进取。 
多年的工作,使得他积累了很多对于科研的认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测算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及其分布规律和特点,研究了喀斯特山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与石漠化发生率的关系。提出了石漠化的时空演变的“单变、层变、返变”等3种基本类型,探讨了近30年来石漠化时空演变历史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为全国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此外,他还基于喀斯特洼地沉积物对石灰岩坡面水流过程、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环境的记录,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的“反哑铃型三阶段”理论。
在喀斯特地区的表层水资源利用和土壤肥力改良方面,白晓永研发了一系列技术,获得国家8项专利,初步得到一些转化和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并且,白晓永所在的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及西南地区在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人类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作出了很多突出贡献。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上的,离开了实事求是,一切都无从谈起。”白晓永说,要以高尚情操培育品德,以锐意创新的激情投身实践。
作为一名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科研工作者,在这些年的坚持和探索中,他总结出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淡泊名利的生活作风、宽广豁达的胸怀。
在未来的工作中,白晓永希望能在喀斯特地区的环境演化和应对策略上有所建树,踏踏实实研发一些实用的科技惠民技术,特别是在喀斯特水资源利用方面,实实在在地造福一方百姓。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学报》 (2015-05-04 第7版 学人) | 见习记者 张晴丹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5/318121.shtm?id=31812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