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科学传播>科普文章

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

发布时间:2009-08-31     

倪集众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平等,分配公平,祥和民主,稳定安康的社会;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生态平衡,人人健康,六畜兴旺的社会。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协调,人类的健康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 预防疾病,科学生活,人人健康理所当然成为2006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

1. 什么叫生态环境?

自然界任何生活在一起的生物群落总是通过连续的能量-物质交换,与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功能整体--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一座城市,一处分布有森林、灌木、农田、水库、村落和住宅的区域,或者一片森林,一泓湖泊,一座高山,甚至一滴水及其中的微生物,都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物质(无机环境)和生命物质(生物群落)两大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制约,在正常情况下的一定限度内,它可以自动调节和和修复外界造成的损伤,维持自己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生态平衡。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并且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整、修复能力,生态系统就要失衡;长期的失衡就积重难返了。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森林是重要的涵养水源:雨季分散洪水径流,旱季提供水源。每公顷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300立方米的水,每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个库容量为300万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森林能减缓大雨对地面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森林还有调节区域气候和净化局域空气的作用。它是高质量的“吸尘器”和“消毒柜”:一平方米的榆树叶面一昼夜能滞留3.39克灰尘;林外一立方米的空气中的细菌数为三四万个,而林地仅三四百个。林区的土壤是水的“过滤器”:吸收或滞留水中的溶解物质,使流经林区的水中溶解物由每立方千米16.9吨减少到6.4吨左右。流经松林的水中细菌数量仅原来的5%,流经杨桦林的1升水可减少细菌9%森林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之地:从蕨类、草本、木本到灌木和乔木;动物有小型的鼠类、獾类到大型的熊、野猪、狼、虎等等。因此,森林称得上是药材库和动植物的标本库。

森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不但使动植物流离失所,而且使一个相当区域的水土保持、土地肥力甚至气候都受到灾难性的破坏。森林遭到破坏之后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是,不知名的病毒走出潘多拉魔盒,向人类发起无情的攻击:最近几年人类和牲畜受到的埃勃拉病毒、爱滋病、莱姆病、军团病、汉塔病毒、疯牛病、非典和禽流感的袭击,已经以我们敲响了警钟。

2. 环境的污染:
有毒、有害元素在大气、水与土壤中大量积聚,改变了原来的元素含量与组合,使元素间的比率失调,超过了本身所承载的能力,就造成了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由于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却使文明走向了反面:自然界的失衡愈演愈烈:空气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导致气候异常、物种锐减、淡水短缺与资源不足,以致传染病死灰复燃,地质灾害、气候灾害与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频频袭来。人类面临着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分别以水、土和空气的污染为例。
水受到污染后,含氧量减少,各种重金属(FeAlPbZnGrHgNiCu等)与各种盐类(碳酸盐、硫酸盐、氯酸盐、硫盐、高锰酸盐等等)增高;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有机物(非离子氨、氨氮、石油类等)也成了这个污染大军中的一员。另一个污染趋势是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水的污染扰乱了自然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
过垦、过牧和水土流失,使土壤贫瘠化,失去肥力;矿山开采、尾砂堆积,会造成某些有毒、有害元素的大量积聚,都会破坏土壤中元素原有的平衡,造成污染。
化学元素在土壤、堆积物和沉积物中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它们的承受能力时,或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开发方式的改变,化学物质就会活化,那些本来已经稳定的元素重新起来,制造出化学定时炸弹。这种“炸弹”的爆炸后果并不亚于火山和地震等灾难性事件:使植物枯萎死亡,危及动物和人体的健康,直接危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无节制地向天空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氯氟烃类,使大气受到污染。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在过去一百年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增高,地球气温已平均升高0.6℃,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中有7个发生在最近的十年。地球升温使南北极的冰雪溶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雨量不均,极端气候事件和旱涝灾害频发。大气中氯氟烃类(包括氟利昂、助泡剂、四氯化碳和甲基溴等)的污染,耗损了平流层中的臭氧,使地球臭氧层消失,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西欧和日本北海道上空都相继出现了臭氧空洞。
现代城市中由于生产和生活产生许许多多的空气污染,如建筑的粉尘、风沙的扬尘和汽车的废气,以及日益增多、大有“包围城市”之势的生活垃圾,既会污染空气,又会滋生病菌,成为传染病的病源。
3. 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

   人类生活的环境从大到小分为地球环境、地质环境和人居环境。地球环境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所受到的太阳系的影响。地质环境又分为第一环境和第二环境。前者是指原始的地质环境;第二环境即经过改造了的生活环境。人居环境即为人们居住的小环境。

地球在太阳系空间受到宇宙射线的照射,受到磁场的影响。
太阳活动是太阳氢核聚变能量的释放,即大约11年一个轮回的太阳活动周期:太阳表面在磁场的支配下,会发生周期性的局部剧烈活动,产生黑子、色球层的光斑、耀斑和日冕层的膨胀等。耀斑爆发会扰乱地球的磁场(磁暴),会引起地球上无线电通讯中断,发电厂变压器受损和罗盘磁针剧烈颤动,直接危害地球上的通讯、生活和军事活动。地球在宇宙空间还可能受到陨石的撞击,虽然说微撞天天有,小撞三六九,大的撞击不多,巨型的撞击几率为十万分之一。
地球上空的臭氧空洞,由于近年来采取了严格限制排放的措施,已有所“收敛”,但象南极上空那样的空洞,最后要缝补上,还需五十年的时间。臭氧空洞的直接后果是使紫外线长驱直入照射到地球上,引发人类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地质环境中由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特点,常常出现某些元素地方性的集中或匮缺,或者不同元素之间的比率失调。如果是有用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集中,便形成矿床,如果是对人体有害有毒元素的集中,就会罹患某些地方病。氟斑病、氟骨症、乌脚病、地方性甲状腺囊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等地方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人口的质量,危害民族的体质。

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如开采矿石和冶炼金属),扰乱了第一地质环境(原生环境)中元素的平衡,不但破坏了原来元素的分布(平衡状态),也产生了新的污染;这就是第二环境。第二环境中各种元素和污染物的积累,打破了旧的平衡,使有毒有害元素活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化学定时炸弹。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如气候、洪水、干旱),或开发方式的改变(如林地的破坏,开荒造田等等),这些化学定时炸弹就会爆炸,造成对人体健康的莫大威胁。如20世纪80年代,中欧、东德、波兰、捷克边界大片森林的死亡,就是当地土壤中酸性物质积累过多,Al元素活化所致。日本的水俣病是无机汞的排放,经过鱼类加工成甲基汞,人吃了富含甲基汞的鱼而发病的。贵州兴仁的地方性铊中毒是误将铊矿物作为汞矿开采,破坏了铊在地壳中的平衡,人吃了富铊的蔬菜、粮食而罹患铊中毒。

不论是第一环境还是第二环境,由于元素地球化学行为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都称为地球化学灾害。

人居环境中除了与绿化、油烟、卫生、噪音、个人生活方式(如养宠物与否)、卫生习惯与人体健康有关外,目前主要关注装修时留下的问题:放射性和与甲醛为代表的各种化学物质。

住房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建筑地基、地板砖、煤渣砖、花岗岩饰板与瓷砖中的放射性,是罹患白血病的罪魁祸首。此外,现代家庭中的众多家用电器发出的电磁波也是一大“杀手”。

装修用的水泥、石灰、油漆、涂料和三合板等材料中的甲醛、苯、聚乙烯和三氯乙烯等通过皮肤、呼吸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功能,诱发各种疼痛和致癌。其症状大多为头晕、流泪、失眠、乏力、关节痛与饮食不振。称为新居综合症。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消除这些有毒有害的化学成分,保证人体的健康。

人体健康是一个大课题,既有人种、基因和遗传的先天问题,也有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地域特点、营养、食品安全和心理学等后天的潜在因素,以及许多社会的因素。

   人体健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件之一。我们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只是一种探讨。但有一点可以供大家借鉴: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依靠你、我、他,依靠科学,依靠文明,依靠公民的素质;人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态环境和健康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也与构筑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