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2021年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地化所分会场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1-11-01

10月30至31日,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功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地化所专场活动。根据中科院、贵州省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次活动全部转为线上活动,以讲座直播和视频录播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线上活动先以预告形式对活动内容整体进行了介绍,活动内容分别在30日、31日,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中心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同时推送。

30日,用简短视频向大众介绍了月球与行星科学中心的部分实验室,例如,在视频中高级工程师于雯介绍了大众比较感兴趣的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样品的测试分析仪器及方法;同时,有幸邀请到了月球与行星科学中心刘建忠研究员,以腾讯会议视频直播的形式给大众带来精彩的科普讲座《月亮的故事》,讲座中刘建忠以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带领大众探究了真实月亮的模样,再溯源到月亮的诞生、月亮与地球的关系,最后向大众讲解了世界各国探月的历程。

 

刘建忠做科普直播讲座

 

31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为活动提供了两段录播视频讲座,分别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研究员的《火星,中国来了》,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蔚研究员的《月球“土特产”》。

郑永春在讲座中介绍了人类从肉眼目视、望远镜观测、飞越探测、环绕探测、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技术进步,以及从战神、灾星、火星人和火星运河、火星人脸、寻找火星水、火星生命搜寻等认识数次翻转的过程,系统梳理人类探测和认识火星的历程,分析火星探测的未来发展趋势,回答了火星为什么这么火,火星上有无生命,移民火星能否实现等关键问题。杨蔚讲解了人类为什么要去月球采样,到人类月球的“挖土史”,并深度解析了珍贵的月球土壤样品的特征,由此推导月球演化史,最后介绍了我国的嫦娥五号月球返回样品的特别之处。

“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地化所专场活动推送内容点击率达到了5000多人次,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了科学精神,展示了中科院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中科院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使命担当。本次活动特别感谢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中心、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院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科技处 黄婷 供稿/摄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