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世界新闻报:“嫦娥”铁三角欧阳自远 为探月准备45年

发布时间:2008-05-27
世界新闻报 2007-12-12     作者:李静

“绕起来了,绕起来了……”11月5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欧阳自远眼含热泪的镜头,从此定格在人们心里。在人们印象中,科学家多是理性而严谨的,但对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为“嫦娥”落泪。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欧阳自远的名字似乎便预示了他的人生之路,对来自遥远天外之物的关注,让欧阳自远在40多年之后,终于亲眼看到了“嫦娥探月”。这位当初的地质学家,如何凭借自学走上航天之路?嫦娥工程的下一步又将如何进行?11月29日,欧阳自远院士在清华大学与学生们座谈后,接受了《世界新闻报》记者的专访。
自己权益要靠自己争取
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与公众见面,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嫦娥一号今后一年的科学探测活动正式开始。对于欧阳自远来说,这一天更是意义非常。
“我们看着相机的走动,一幅幅图拉伸出来。看到这个图的时候,心情异常地激动。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拍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啊,是我们几十年的企盼。我们中国人终于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月球的数据。”从事航天工作几十年,欧阳自远已经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张月球照片,研究过多少张月球照片的质量,还从来没有一张月球照片让他如此激动与感慨。
其实,不只是首张月照的成功拍摄让欧阳自远激动,“嫦娥”的前期表现也让欧阳自远觉得,“再没有这么满意的了”,但他仍然无法感觉轻松。嫦娥一号毕竟是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未来一年,它能不能走得顺顺当当?所有的仪器能不能很好地工作?欧阳自远说,对这些担心,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各种准备工作做好,力争出了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
欧阳自远深知嫦娥一号的分量。多年来,他不断强调探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欧阳自远和另外一些科学家坚持认为,尽管包括月球在内的太阳系各层次天体属于全人类,但探索能力和探索成就却是单个国家独有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别人不会分给你什么。就像公海属于大家共有,但如果有人有本领,到公海上打了一船鱼,他决不会分给中国人一条。月球大概也是如此。自己的权益要靠自己去争取”。
嫦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探月之路迈出了第一步,但距离登上月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欧阳自远坚信,总有一天,月球上会出现中国人的脚印,“也许我的生命不允许我看到那一天,我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个目标多铺一点路!”
从研究地质到探索太空
欧阳自远的名字取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说,因为母亲难产,自己的出生过程非常艰难,家里的老人觉得,这个孩子来得太艰难了,似乎来自很远的地方,于是取名“自远”。
欧阳自远说,这个名字跟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很有关系。从孩提时代开始,他即对星空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学时,还参加了天文小组。虽然在报考大学时,他响应国家号召,报考了当时国家最需要的地质学专业,但对航天的痴迷并没有就此消褪。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世界,也震撼了当时22岁的欧阳自远。他认识到,要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地球,就必须跳出地球,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1960年,一颗陨石坠落在中苏边境,让欧阳自远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之后对月球、火星以及太阳系其他星星的关注,也成了欧阳自远研究地质的另一种特殊途径。很久以后,欧阳自远才发现,在俄罗斯、美国、欧空局,很多探测月球、火星的首席科学家,竟然都是他的地球科学同行。
欧阳自远利用一切机会,自学了天文学、陨石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回忆往事,他直率地说:“那有啥办法,不懂嘛,就得学。开会的时候仔细听,不懂就问专家,业余时间看相关的书籍,既然没有系统地学过,那就自己补吧。”
工程获批后小酌几杯
1994年,在长达35年的摸索积累之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探月构想由欧阳自远首先提出。在10年艰难的探月工程论证期,他的报告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评审,来自官员、院士、各行各业的学者……而正是由于前期广泛扎实地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知识,欧阳自远在评审中胸有成竹。他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有了深厚的积累,当我们国家有这个能力的时候,我就能拿出相应的东西,我就不怕任何的评审。”
其间,包括欧阳自远在内的很多专家,除了搞研究,就是四处奔走呼吁。为了获得方方面面的理解,欧阳自远甚至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科普讲座。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普通市民等不同人群,光演讲稿就准备了30多种,演讲的次数他早已数不清了。
2004年1月23日,正是农历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得到消息的那一刻,成为欧阳自远这些年来最难忘的时刻。当晚,心绪难平的他和另外几位负责人小酌了几杯。
嫦娥工程立项以后,欧阳自远的日程表上再没有空闲。考虑到欧阳自远已年逾七旬,同事们没允许他通宵达旦地守在一线,他笑称这是“照顾我这老头”。但有时候,工作到深夜也无可避免。约专访时,正赶上欧阳自远最忙的时候,他却反过来安慰记者:“你放心,等我有了时间就可以接受采访。”在和欧阳自远的接触中,记者数次体会到他的这种谦虚和平易。而欧阳自远将之视为理所当然,“我有义务让公众了解情况,因为这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国家的事情,民众了解了,才会支持”。
几十年的梦想能够最终实现,我们可以理解老科学家们不止一次的热泪盈眶。欧阳自远说,自己更要感谢的,是探月工程一两万人的科研队伍,“这么多年轻人,这么艰苦奋斗的努力,太难了”。
  特写/FEATURE 得到美国的1克月球岩石
欧阳自远开始做地外研究时,还不被人关注,国家也没有拨款支持,他笑着说:“我毕竟还做了十多年的地下核实验,那个是很有钱的,可以支持我做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
欧阳自远关注月球的探测,总结、分析美苏两国的探月成果,思索他们如此探测的原因,研究月球跟地球有什么不同,科学价值何在……那些“不食人间烟火”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今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当初,也给欧阳自远带来了第一次与月球亲密接触的机会。
1978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代表美国总统卡特送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一件特殊的礼物——从月球上带回的一克岩石样品。
当时研究天体岩石的科研人员非常少,而欧阳自远的陨石研究已经小有成就,这块珍贵的样品就送到了他手里。
月岩样品只有一克,以如此重量的岩石样本相赠,不要说对今天嫦娥一号的发射毫无帮助,即使在当时,这份礼物恐怕也是象征意义更大一些。就是这一克样本,也被欧阳自远分成了两份,半克做实验,另外半克放在北京天文馆,供民众参观。
链接/LINK评说 “嫦娥”铁三角
欧阳自远和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被称为“嫦娥”铁三角。11月5日,嫦娥一号近月制动成功,和欧阳自远一起流泪拥抱的,就是这两位老科学家。提及此情此景,欧阳自远很感慨,“我觉得孙家栋是非常坚强、身经百战的,他都感动成这样,非常激动。我们都是拥抱着的”。
欧阳自远说:“我们三个人,人们称‘三个老头’,或者也说‘嫦娥’的铁三角,我们的分工非常明确。我觉得非常有幸,遇见了他们两位。”在国家支持这个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国探月的梦想、一大批科学家的梦想,“我觉得他们两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栾恩杰1998年起担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据欧阳自远介绍,“嫦娥”的相关报告做好之后,栾恩杰是以“极大的热情、赤诚的爱国心”来完成这个工作,“调动千军万马,指挥整个战斗”。在欧阳自远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指挥员”。
孙家栋是“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这位身经百战的总设计师有极高的智慧,遇到任何技术难题,都会组织强兵猛将攻关解决,让整个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欧阳自远说:“我们的资源并不充裕,我们的技术水平也不是高到了什么程度,但是最终的表现非常完美。”
也许正是经历了共同的艰难奋斗,“嫦娥”铁三角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欧阳自远说:“我们三个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三个人的友谊深厚,工作也合拍,团结一致。我们三个人是非常难得的组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