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白春礼:实施“创新2020”,当好中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

发布时间:2011-07-27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推进“创新2020”实施,这是党和国家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未来长远发展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抢占未来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需要,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对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实施“创新2020”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创新2020”,是抢占未来科技经济制高点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10年是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新秩序加快形成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实现新一轮繁荣的根本出路。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人类现代化追求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现和尖锐,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强烈呼唤科技的重大创新突破,今后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抢占未来科技经济发展制高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迎接新科技革命作为主要的战略选择,从战略高度布局未来。对中国而言,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机遇,也是对我们2050年实现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巨大挑战,为此必须做好充分的科技准备。

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处在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期,科学发展成为鲜明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和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紧迫的国家战略需求,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二)实施“创新2020”,是中国科技实现创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科技实现重点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我国科技发展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原始科学创新能力不足,一些重要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布局仍较薄弱,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

实现从跟踪模仿向在开放环境中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明确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着力点,不断明晰并有效组织实施相关科技发展路线图,集中力量解决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与公共安全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切实加强对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基本科学问题和发展迅速的综合交叉前沿新兴方向的前瞻部署。

未来10年是中国科学院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推进“创新2020”。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1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和关怀下,在全国科技界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实现了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现代院所制度基本建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新路子,有力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总体目标已经全面提前和高质量完成,为实现中国科学院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创新2020”,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发展“火车头”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必须全面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为开启知识创新工程的新阶段,2007年中国科学院党组组织开展了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的战略构想,制订了18个重要领域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凝练了22个关系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知识创新工程2020——科技创新跨越方案”(简称“创新2020”)。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新2020”,决定2011至2020年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实施“创新2020”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着眼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历史机遇,着眼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寄予的厚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科学院的充分信赖、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

 

二、正确把握“创新2020”总体要求

 

(一)战略任务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动力。我们面临着历史的机遇、重大的挑战,肩负着国家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中国科学院新时期新阶段的战略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创新全局,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着力突破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着力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与公共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进一步发挥“火车头”作用,始终成为国家和人民可信赖、可依靠的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和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新时期办院方针,树立“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坚持自主创新和全球竞争的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围绕构建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致力解决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致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致力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致力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

——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聚焦于能够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革命的重大科学问题,聚焦于前沿交叉综合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新兴学科方向,促进理论创新,以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实验方法为依托,创建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在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方面,聚焦于人口健康、现代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之提供系统的科学认知和解决方案,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

——在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聚焦于关系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必争领域,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和系统解决方案,并前瞻部署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先导和战略意义的高科技前沿探索,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技术转移转化和辐射的源头作用,与地方、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进行技术培育与高技术企业孵化,构建畅通和拓展科技创新价值链的转移转化平台,不断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特色与优势,重点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和具有高科技素质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掘国家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潜力,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和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流基地。

——在国家科学思想库方面,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发挥学部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作用,学部与院部和院外战略研究力量交流合作,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认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科学前瞻的咨询报告、战略建议和预测预见。弘扬科学道德,恪守科技伦理,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有效吸纳共享全球创新资源,发展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双边和多边创新战略合作,成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重要代表,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总体目标

 

“创新2020”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努力,有效解决一批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培养凝聚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基地,总体实现“创新跨越、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开放合作、和谐有序、持续发展”,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服务全局、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机构。

 

三、努力实现“创新2020”战略任务

 

(一)围绕八大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

 

瞄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围绕我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体系、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等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建设,在2011年至2020年,按照战略性科技问题、创新跨越重要方向、前沿领域先导研究3个层次,抓大育小,重点安排和组织创新活动。

一是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战略性科技问题,主要是对于实现我国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起关键作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如:未来先进核裂变能、空间科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深部资源探测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二是关系重点领域实现创新跨越的重要方向,主要是在国际上已具有相对优势或综合优势,对我国实现重点跨越具有带动性、标志性的重要科学和技术方向。如:南海海洋技术与系统研究、农业分子设计育种、系统生物学与健康科学研究、青藏高原挑战性科学问题研究等。三是对引领未来发展起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前沿领域先导研究,主要是新科技革命的可能方向,在市场中具有“变革性创新”价值的技术前沿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汇聚的新的前沿领域。

 

(二)“十二五”时期的4项重点任务

 

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先导专项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是集科技攻关、战略队伍孕育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于一体,能够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的战略行动计划,是对国家科技计划序列的丰富和完善。先导专项的组织实施,将按照“顶层设计、精心组织,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在先导专项策划、论证和立项的各个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程序,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并充分听取全国高水平科技专家意见。

加强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围绕有效组织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创新体制机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组织跨所跨学科力量、联合院外研发力量协同攻关,着力加强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形成一批基础前沿科学中心、战略高技术研发中心和重大公益性科技综合研究中心,更好地发挥中国科学院建制化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加快研究所改革发展。明晰研究所的战略定位,突出特色、突出不可替代性、突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围绕“三个着力突破”,凝练科技创新目标,找准未来有望产生的重大突破和需要前瞻部署的重点培育方向。系统梳理制约研究所自身发展或影响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具有突破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重大改革举措。

建设区域创新集群。围绕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中国科学院相对集中的创新单元为依托,构建若干区域创新集群,主要包括:以建设北京怀柔新园区、上海浦东科技园、广东华南科技创新高地为重点,形成北京、上海、广东华南等3个区域创新与转化集群;形成东北先进材料、绿色智能制造和先进农业创新集群,西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创新集群,西北生态环境治理与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集群,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升级创新集群,黄淮海绿色现代农业创新集群等5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集群。

 

(三)改革举措

 

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创新队伍。建设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创新队伍,完善竞争择优聘用机制,完善适应国家研究机构特点的内部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在实践中造就和凝聚一批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继续实施国家人才计划,按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支持一批有创新思想和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开展创新工作,支持青年科技骨干在重大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来中国科学院访问和工作,加强优秀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建设完善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探索招生、培养、质量保证等新机制,探索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

建设开放的创新基础设施。提升我国科研装置自主创新水平,大力开展科学仪器、观测手段与实验方法创新,继续开展重大实验装备自主研制;以支撑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为重点,新建若干大科学装置,为学科交叉综合、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基础保障。建设和完善科研信息化环境,不断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创新活动模式的新变革。整合支撑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的战略资源,建设和完善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植物园体系、种质资源库、标本馆、对地观测网络、农业分子育种基地,形成集长期观测研究、推广示范和科普为一体的综合台站网络,使其成为全社会可共享、可依靠的公共科学资源。优化科教基础设施,适度扩大科研园区规模,逐步建设相对集中的创新创业园区。

建设与完善中国特色的国家科研院所制度。构建以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科学院章程》为根本,以研究所综合管理等规定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中国科学院和谐有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创新科研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完善有利于实现重大科学目标的研究模式,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要求的组织管理模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模式。加强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做好重大战略行动的整体策划和组织实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分类评价科技创新活动,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为主,更加注重实践检验。

扩大开放,加强联合合作。加强与企业和产业部门科技合作,围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开展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应用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创新。加强与地方科技合作,巩固、完善并发展院地合作网络。加强与大学合作,构建与大学功能互补、联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加强高层次人才互动和科教基础设施共享,在前沿领域共建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或联合实验室。与其他科研机构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将中国科学院综合优势与部门科研机构和国防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有机结合,围绕国家重大专项,联合攻关。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科学思想库。发挥院士和专家的智力优势,开展科技咨询,提供科学思想、科学建议和决策依据。建立服务国家决策的科技支持系统,重点建设全球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态势、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等研究系统,提升中国科学院动态监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形成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和社会公众的系列产出。高举科学旗帜,加强科学传播,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最优良的科学人文效益。

 

 

               (原载于《科技日报》2011年7月26日01版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1-07/26/content_113857.htm?div=-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