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始终是中科院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中科院不断加强院地合作,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层次不断提升,取得丰硕成果。
从今日起,本报开辟“院地合作系列报道”栏目,展示其中的成功案例,以分享经验、促进发展。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吴昊
中科院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将科研成果造福社会同样是她的使命。
“中国科学院是人民科学院。它一直是围绕着国家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来布局的,和地方的合作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曾不止一次地强调。
而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把院地合作工作进一步聚焦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规模产业化上,致力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工作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同时探索了与区域创新体系结合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2010年,中科院向社会企业成功转移转化的项目达到6796项,是2001年的约8倍;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达2049亿元,是2001年的12倍多。
服务地方探索模式
截至2011年底,院与地方政府建立了29个育成中心、8个中介型中心、8个科技园等平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我们战略布局分三大板块。”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长孙殿义说。
在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中科院的院地合作把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放在首位,通过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在重化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中部,他们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而在地域辽阔的西部,工作主要放在保护生态、支持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上。
事实上,这样的板块布局也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在老工业区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链延伸一直备受关注。在中科院东北振兴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大连化物所将一项干气制乙苯技术成功转移转化。
干气,油田的伴生天然气,石化行业副产品,甲烷含量在90%以上。大连化物所开发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系列技术,成功实现了干气的高效利用。
在中科院东北振兴科技计划支持下,该成果开发成功后迅速转让至全国18家企业,带动投资80亿元,利税30亿元;回收乙烯40多万吨/年,减排CO2超过110万吨/年。
除此之外,中科院和地方的合作还孵化了中科合成油、福建福晶、沈阳新松、科大讯飞、奥普光电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孕育着物联网、高性能碳纤维、低成本医疗、电动汽车、生物质能源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探索区域创新体系结合的新模式,也是中科院院地合作肩负的重要使命。
计算所与地方政府合作从2002年开始。研究所根据自身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了苏州、上海、肇庆、宁波、东莞、台州、临沂等若干分部。
“这种直接或联合建立研发与转化中心,形成由本部核心和分散若干分部的网络型架构,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模式。”孙殿义表示。
除此之外,宁波工研院模式、常州模式、育成中心模式等,有的通过拓展核心研究内涵、布局若干新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领域;有的以项目为切入点,以“项目+平台”为主要运作方式,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选中,中科院共有包括嘉兴中心在内的24个单位入选,占全国的12%。
布局新建所
2004年至今,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陆续共建了11个新建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是其中一员,它由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烟台市三方共建,于2006年正式开始建设。
烟台,滨海。不但风景秀美令人流连,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独特的资源也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不过,科学技术力量薄弱成为阻碍烟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之一。
“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是烟台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烟台市代市长王良认为。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正是瞄准海岸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区域创新,来筹建和运转。
时不我待。中科院和地方共建的11个新所走的不是老路。
“建国伊始,我国的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与计划体制下的经济区划基本匹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中心城市富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在那些最需要科技资源的省区,科技资源却十分匮乏。”施尔畏撰文指出。
使用何种模式建设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诉求的新型现代科研机构?
孙殿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项工作本着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的工作原则进行。”
事实上,这种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快速配置。
“它们是中国科学院队列中最年轻、齐整并充满激情活力的成员,为建立现代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施尔畏说。
面向未来
“加强院地合作,就是要倡导‘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理念,从‘以索取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从‘只重回报’转变为‘更重产出’,从根本上革除‘形式主义’和‘游击主义’。”孙殿义强调。
他表示,进一步转变院地合作观念,完善院地合作工作机制,加强执行力建设,是今后院地合作中需要继续加强的关键所在。
而面向“十二五”,全新的“135”战略已然跃然纸上。
“1”,实施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3”,巩固夯实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大重点区域合作与转化网络体系;“5”,拓展形成东北、中部、西北、西南、青藏5个区域特色产业技术服务与转化体系。
“经过10年努力,中科院将形成一批高水平成果转化基地。至2020年,院地合作体系将进一步覆盖全国,更加特色鲜明,实现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更紧密衔接。”孙殿义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2-14 A1 要闻)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2/25431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