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与中科院地化所签订富硒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合作协议。 朱宇 摄
11月26日上午,江津区政府一楼会议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江津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正式签订《江津区富硒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对策》项目合作协议。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使该区富硒产业获得重要科技支撑。
双方时隔18年后的第二次合作
据江津区政府副区长肖文军介绍,这已是与中科院地化所时隔18年后的第二次合作。1994年,该所专家到江津南部山区的猫儿山作田野调查,对当地的小麦、大米、茶叶、绿豆、泉水、黄豆、玉米、胡豆、土岩石等样本进行了抽检。其结果显示:所有抽检的农产品硒含量均符合国际公认富硒食品标准。
此后,江津南部山区富硒的消息便不胫而走。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市场对富硒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当地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相继加入富硒农产品开发的行列,先后涌现出了“华盖山”金银花、“猫山”西瓜、“巴国乳芽”茶等20多个富硒农产品品牌。
今年6月,江津获评“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后,区委、区政府对硒微量元素产生了浓厚兴趣:硒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抗癌之王”,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他们发现,富硒资源是江津百岁老人数量远高于其它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的百岁老人体内的硒含量数倍于普通人。
随后,肖文军带队前往陕西安康、湖北恩施考察富硒产业,所见所闻让他们惊喜不已:发展富硒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普通农产品的好几倍。恰在此时,市委、市政府明确了走特色效益农业的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江津由此确立了“115”农业发展思路,其中第二个“1”就是发展富硒产业。
思路虽已明确,新的问题紧随而至:南部山区共有1300平方公里,但哪个地方的硒含量究竟有好高,到底适合发展什么农产品,他们拿不出权威、可信的数据。经过对国内相关知名科研院所的对比调查,江津最终与中科院地化所达成合作意向。
海量抽测数据将变成简单易懂的科研报告
“我们将抽查测定7500个样品!”中科院地化所副所长陈敬安告诉记者,根据双方协议,他们将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测定土壤、水体以及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中硒的含量。样品总数量为7500个,其中土壤样品4000个、水体样品600个、农产品2350个、畜产品350个、水产品200个。同时还要抽查测定200个土壤样品中生物有效态硒含量。
此外,他们还要分析硒在土壤、水体以及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中含量分布特征;分析1000个重点样品(土壤、水体以及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中锌、钼等多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根据协议,中科院地化所将把所有硒资源样品检测结果提交给江津,并负责样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
另外,它们还将通过对海量检测数据的科学分析,形成一份简单易懂的科研报告。这份报告将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江津区土壤、水体、产品硒资源调查情况及其分布特征;二是江津区土壤、水体、产品中锌、钼等重金属分布特征;三是江津区富硒资源评价,建立土壤、水体、产品富硒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土壤、水体、产品硒(含锌、钼等重金属)资源GIS数据库;四是土壤、水体、产品硒以及锌、钼等重金属资源地球化学分布图。
陈敬安说,样品检测工作将于今年12月正式启动,预计可在明年8月形成科研报告。届时,江津南部山区哪个地方的硒含量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就一目了然了。
为江津富硒产品深度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肖文军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中科院地化所进行合作,最看重的是中科院地化所雄厚的科研实力。
据了解,中科院地化所成立于1966年,目前拥有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国科学院及其它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拥有中科院院士2人。
陈敬安表示,硒是长寿健康的重要“密码”,发展富硒产业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助于江津南部山区的脱贫致富,他们将密切关注江津富硒产业发展,并与江津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江津富硒产业发展和富硒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前不久,江津已正式出台《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在蔡家、嘉平、中山、四面山、柏林、永兴、西湖等南部山区七镇,建设粮食、蔬菜、西瓜、茶叶、中药材等10个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20家,培育富硒农产品品牌50个,实现10亿元富硒农产品年产值。
本篇文章来源于 重庆日报(2012-11-27 第008版)|(记者 吴克洪 袁孝春)
原文链接: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2-11/27/content_1591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