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问诊”雾霾:环境气象应合力出拳

发布时间:2013-02-25
“就北京而言,机动车是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占1/4;其次是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餐饮、工业和地面扬尘总占近30%。因此,北京严重的雾霾天气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2月21日,在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的雾霾天气成因分析与预报技术研讨会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直言不讳地说。
 
在大气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周秀骥看来,气象只是雾霾形成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大气污染总体在加剧。“1月份的雾霾天气警示我们,大气污染已到了危险的极值。加强污染源排放的研究和环境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30个省(区、市)。其中,1月6日~16日,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雾霾天气过程。雾霾天气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今年整个1月份,北京的雾霾天气共16天,是1954年以来最多的年份。”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秀娟表示,此次雾霾天气的污染强度很大,达到近5年同期的最高值。
 
有专家指出,我国气溶胶浓度的本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较高的,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美洲的城市。而气溶胶粒子不仅对形成霾有贡献,还作为凝结核参与到了雾的形成过程中。因此,人类活动产生的人为大气气溶胶粒子对雾和霾的形成都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说,雾霾形成后,会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加,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和凝聚,还导致更多雾滴生成,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连续数天雾霾污染不断维持和加剧的现象。
 
王跃思所在的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研究发现,1月份我国中东部发生的雾霾天气中所含的细小颗粒物里,包括了四类有机物:氧化型有机颗粒物、油烟型有机物、氮富集物和烃类有机颗粒物。
 
“含氮有机化合物是上世纪美国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王跃思说。
 
气象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等多名专家呼吁,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相关部门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还需要加强,特别是气象和环保部门应加强科研合作、技术交流和资料共享,建立常态化的资料共享平台。
 
据了解,针对雾霾天气,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建立了常规雾—霾天气网络化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对能见度、相对湿度、雾霾天气现象等的观测,是气象部门基本观测预报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气象局还开展了对雾—霾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气溶胶的观测,初步形成了业务化的运行保障体系。
 
张小曳介绍说,中国气象局在国家“973”项目及行业专项等的支持下,研发了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通过预报六类七种气溶胶组分及其对云雾的影响,进而预报霾和雾造成的能见度损失。该系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首次应用,经过几年的业务试用,2012年已正式被中央气象台采用,进行日常业务预报。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表示,气象部门将积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加强信息资料共享、环境气象的科学合作研究及预警预报的应急联动。此外,将研究制定针对重大环境气象污染天气条件下应急服务的具体办法,建立气象部门与各地政府部门在污染天气下的应急联动机制。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学报》 (2013-02-25 第4版 综合)|记者 潘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