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欧阳自远:国内科普在挣扎着向前走

发布时间:2015-01-27

  

资料图      来源:网络

 

欧阳自远 

 

多年来,我一直在呼吁我国要从观念和制度上真正开始重视科普。

 

现在我国的科普状态是口头上喊得响亮,但实际成效却非常小。原因首先是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传播对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在科技界,科普往往被看作在科研上没前途的人才去做的,在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看来,科普是小儿科,做了丢人。

 

一次,我在提交一个科研项目时,申请将科研经费拿出3%,用来把研究成果做成光盘和科普书,扩大科研成果意义的传播,但却没被通过。写科普书不算科研成果,在中国做科普是很艰难的。

 

欧美国家的科研项目却不同,甚至美国总统讲航天计划时,都要在最后加上一句,要激励青少年探索宇宙的憧憬。欧美国家非常重视科普,很多特别优秀的科学家会去写科普作品,并将这看作神圣的责任。而我们很多好的科普作品都是翻译自国外的。而且,我们更偏重实用的知识,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科学内容太少了。

 

要改变国内科普的现状,首先要从观念上扭转。我们所做的科研工程,到底有什么意义,在科学技术上能带来什么进步,必须向公众交代清楚,而不只是公布圆满成功就结束了。我们花的钱是老百姓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要让公众知道,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继续支持。所以月球探测,我坚持一定要培养一支科普队伍,把科研成果向公众传播。

 

除了观念的改变外,制度上的改进也是必须的。能不能规定每个研究项目都要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做科普?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呼吁了十多年了。但现在,国内的科普还在挣扎着向前走。

 

科普的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比如,我觉得现在有两大类问题就严重缺乏科普,一类是国家的重大方针决策需要科普来充实,另一类就是全国争论的焦点问题,比如转基因、雾霾等,现在都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这些问题,不应该去指责提出质疑的人,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公众,科学家组织起来把问题弄清楚,然后对公众解释明白,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公众。这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张文静/采访整理)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学报》 (2015-01-23 第10版 读书) | 张文静/采访整理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312127.s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