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忠(中)和助手在实验室工作。 |
他是一名科学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春,因在成矿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瑞忠获得了2014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而这个奖项,在过去的大多数年份都是空缺的。
去采访胡博士之前,记者心中其实已经有了许多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苟言笑的外表,白色实验大褂,各种专业术语……总之,就是一名科学家应有的样子。
但没想到,科学家其实也是一名“暖男”。他为记者烧水冲咖啡,打开窗户散去烟味,谈及女儿满脸的自豪……让人看到了科学家细心温柔的一面。
当然,科学家的人生总还是和“科研”有最大的关联。
谈过去:“我出道很早”
回顾自己过往几十年的科学之路,胡瑞忠幽默地说:“我出道很早。”“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那时国家正值人才断层期,国家对人才有很大需求。因此我比较早地就成为了科研骨干。”
34岁,胡瑞忠就评上了教授;两年后就成为博导;先后赴新西兰、英国、美国名校留学深造。放在今天,这一定是一份让人啧啧称奇的漂亮履历,是年少成名春风得意的“人生赢家”。
但胡瑞忠却只是把这看做了起点。“这让我很早就承担起责任,也给成长提供了平台。”1999年,他担纲主持国家矿产领域第一个973项目,此后16年间,他相继成为三个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全国数十上百名科学家一起为国家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谈及过去的16年,与其他科学家们在一起搞科研的日子,胡瑞忠神采飞扬。
他还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并先后获“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首届核心专家”等荣誉。
谈选择:“看中的是研究环境而不是生活条件” 1991年,本已落实在广州工作的胡瑞忠最后选择了位于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从事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研究不可多得的理想区域。地化所是中科院很有实力的单位,有许多泰斗级的人物,有很好的科研环境。”
然而,贵州不论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教育医疗上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曾经的贫困和落后让不少人才对贵州敬而远之。胡瑞忠的家人一开始也不同意。对任何一对父母来说,这么优秀的儿子,理当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大有作为。
然而,胡瑞忠却用行动展示了一名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从到地化所至今,胡瑞忠一心扎根贵州,20余年如一日,期间他几乎考察研究了贵州优势矿产的主要矿床。这些年,胡瑞忠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与合作的国内外同行一道,发展了大规模成矿和陆内成矿理论;初步揭示了以贵州为中心的大面积低温成矿的机制;建立了岩石圈伸展与铀成矿关系的新模式。
胡瑞忠的家人也渐渐认可了他的选择。太太本是省外一所高校的老师,也早已跟随他来到贵州生活。
谈集体:“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是从地化所走出的”
谈到这些年的科研成就,胡瑞忠更多的是谈到地化所这个集体。这是一名科学家的谦逊和情怀。
“中国的地球化学学科体系是从这里发源的。”谈及地化所的辉煌历史,胡瑞忠如数家珍。“地化所是国家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所,建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是从我所走出去的,在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的专家先后有11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目前,地化所有近400名研究人员,以及300多名研究生。天南地北的科研人员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地化所就像一个朴实温暖的大家庭。在采访的过程中,胡瑞忠还多次提及自己的恩师,原地化所所长涂光炽院士。他是中国地球化学领域的杰出开创者之一。在广泛考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地质实际的新思想、新理论与新观点,为发展我国地球科学和开发矿产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像一座灯塔,不断鼓舞、指引着胡瑞忠的科研之路。
谈及未来矿产领域的发展,胡瑞忠说:“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矿产资源做支撑,但矿产资源的利用不要给环境造成压力。因此,要研究、探索更加高效清洁的开采利用方式,促进矿产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本篇文章来源于 贵阳日报 (2015-05-25 第07版:人物)| 记者 骆明/文 刘辉/图
原文链接:http://epaper.gywb.cn/gyrb/html/2015-05/25/content_432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