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的汞排放清单建立,是研究与评价全球、区域和局地尺度汞污染的环境效应的基础。汞的排放清单可分为人为源排放清单与自然源排放清单。我国人为源排放清单的研究相对较早,目前的排放清单的精度相对较高。但我国自然源排放清单的研究十分滞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日前,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团队通过构建全新的大气-地表自然界面双向阻抗模型,获得了目前精确性最高的中国自然源汞的排放清单。相关成果发布于《大气化学与物理》。
建立高精确的中国自然源汞排放清单不仅是研究东亚及全球大气汞循环的基础数据,而且能为我国汞的减排政策的实施与评估、国际汞减排外交谈判提供有力的依据。冯新斌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表自然源年均排放约465吨汞,其中566吨来自于土壤的排放,9吨来自于地表水体的排放,而植被吸收大气汞,抵消了100吨汞的排放。自然源汞的排放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相关,约80%的汞排放来自于草地与农田生态系统。对于农田系统,耕作方式是影响汞排放的重要因素。水稻田在淹水条件是大气汞的汇,年均吸收约3.3吨汞,而在旱田阶段是大气汞的源。研究发现,我国北方与西北部地区由于夏季的强光照条件与较低的植被覆盖率,是重要的自然汞排放源区。
专家指出,冯新斌团队的研究基于中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了大气-森林,大气-农田,大气-冰川等不同界面的汞的通量估算新模块;基于土壤汞的化学动力学,构建了全新的土壤汞还原-排放模块,对未来其他的汞模型的更新与创建提供重要基础;整合中国当前最新的土壤汞分布数据、气象场模拟参数、近十年的野外汞的通量观测数据及中国汞的干湿沉降数据,构建了高精确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中国自然源汞排放清单,是进一步评估中国大气汞质量平衡的研究基础。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学网 (2016-09-21)|(作者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