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祖祖辈辈种粮依然贫困,凭什么你来了就能发家致富?”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所研究员夏勇在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扪心自问。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科技的融入才会有所改善。
投入科技扶贫工作几年来,夏勇摸爬滚打,参与了贵州当地小黄姜等经济作物种植及玄武岩纤维等产业扶贫项目的多项工作。
技术对接:变麻烦事为技术活
2015年,在城里打工的叶庭得知父亲病重,不得不回老家水城县。他把家里荒了几年的山地收拾出来,准备种蔬菜。这时候,当地政府找到他,号召他种植猕猴桃。
这却让叶庭心里打起鼓。一直以来,猕猴桃、茶叶、核桃、玫瑰、玉米、小麦等都是水城县的经济作物,但是猕猴桃的管理是件麻烦事,当地没几个人做的好,更没有靠猕猴桃发家致富的。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的到来,打消了他的顾虑。该所的猕猴桃品种在生长抗病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且专家还会每月到访,手把手传授从种植到结果的各项技术。
“今年七八月份,我的第一批猕猴桃上市销售了。别人的猕猴桃六七块一斤,我的猕猴桃品种好,二十块一斤。”叶庭说。
10月,记者随中国科学院“根在基层”调研实践团到访当地时,他家的猕猴桃园还有一片挂着果。叶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准备按照中科院专家的建议做甜度实验,寻找最佳甜度对应的生长期,争取明年在最佳口感的生长期采摘,让猕猴桃有更好的口感。“这些‘窍门’,没有专家指导肯定是不知道的”。他感慨道。
现在,水城县像叶庭这样村民还有很多,逐渐形成了水城县的明星产业——百里猕猴桃产业园。
无独有偶,当地利用中科院的技术优势与其他当地经济作物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收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支持水城县在山间林下原生态种植名贵菌类,发展食用菌产业。以黑松露为例,其种植过程中需同时种植树木,黑松露随树木生长而生长。生长的树木的根系牢牢地固定了山上地土壤,减少了泥石流的发生所以除了经济效益,还治理了当地的石漠化荒山,此刻金山银山也是绿水青山。
看到其他村民尝到甜头,水城县院坝村村民朱光灿也坐不住了,主动跑来要项目。中科院的技术支持大大消减了当地村民为技术发愁的问题,“要我干”的呼声越来越小,“我要干”的声音越来越大。
企业对接:打造产业链
“我们不种小黄姜真不是因为懒,是因为没有效益。有的年份小黄姜价格极低,卖一天姜还不如打一天临工。”销路和价格的担忧之声也裹住了村民的手脚。
院坝村有1000余亩茶叶基地、2000余亩小黄姜基地、8000余亩核桃基地……产业底子厚,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利润多数被中间环节吸走,或者因市场波动而不能增收,村民的贫困现状始终得不到改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科院贵阳地化所(以下简称“地化所”)在院坝村内示范种植小黄姜30亩,建立“中科院科技扶贫小黄姜种植示范基地”,从姜种、肥料、种植管护方法等方面与帮扶当地村民,提升小黄姜的品质和产量,使村民通过增产并在企业保底回收价中获得最大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地化所还设立“小黄姜深加工和资源再利用”项目,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开发更具科技价值的姜产品。目前,由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研究员余德顺等专家参与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在提取姜油方面已经通过验证,即将应用在生产线上。
此外,中科院还考察当地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玄武岩纤维产业就是其一。玄武岩纤维材料以玄武岩为原料,是点石成金的行业,贵州多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中科院在此成立院士工作站和专家课题组,负责原料研究、生产工艺、人才培养等工作。目前,原料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分析测试和配方优化设计工作成果已提供给当地生产企业。
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链不仅能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把利润留给村民。
管理对接:第一书记驻村
“有不少村民反应自家的云茸收成欠佳,甚至有村民说中科院的种子有问题” 。这让院坝村第一书记有些心焦。
经过走访询问“问题户”,第一书记发现这次的问题就出在培养云茸的木屑上。村民们培养云茸木屑中混入了松木,这是种植云茸的大忌。而后,村民根据韩力的建议改正了生产方法,减少了损失。
其实,村民们操作不规范现象无时不刻都会发生,他们也知道木屑中混有松木,只是没在意,这种“不在意”随时随刻发生在农业生产环节中,影响农业生产效果。
此外,地理环境同样影响农业生产效果。经过几年观察,第一书记发现院坝村8000余亩核桃不适应当地环境,效益不多,今年通过高枝嫁接,改良了核桃品种。
跟以往不同的是,这个“第一书记”跟以往的村干部不同,而是中国科学院为解决技术与当地村民实时无缝对接的问题派驻的。中科院自2015年9月起选拔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定点帮扶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辖村。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就是对接各方资源,为村民与技术穿针引线,落实到基层执行,推动精准扶贫。当地的情况往往更复杂,第一书记除了实地走访茶厂、小黄姜、食用菌等种植基地等,还根据当地情况创新或增加工作内容,比如修路、开班授课等。
截至目前,中科院已向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派出三任第一书记,第一任书记李章伟解决当地棘手问题,开茶厂、修路;第二任书记韩力对接各方资源,发展名贵菌类、小黄姜产业等;第三任书记田通9月份一上任就开始了每周“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
“即使所有时间用来工作都不够用,截至2017年,院坝村有大约2/3摘掉了贫困帽子,接下来的脱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第一书记的担子越发艰巨。”田通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学网》 (2018-10-30)|(作者 卜叶)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925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