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海外版)】时刻响应国家召唤

发布时间:2019-11-22

1952年,我高中毕业,正面临专业方向选择。国家号召青年学子投身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我被深深打动了,决心报考地质。虽然没有遵从父母让我学医的意愿,但还是获得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之后,我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系。

经过4年学习,我积累了矿产勘探和地球科学专业知识。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帷幕,这给了我极大震撼,觉得如果用人造卫星找矿效率会大大提高。1958年,美国和苏联为了冷战的需要,开始月球探测,展开了一场最激烈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竞争。

我坚信,中国一定会走进空间时代,决心为此做好准备。从1958年开始,我系统分析研究美苏探测月球的计划、方案、目标、实施步骤和探测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思考中国空间探索之路并把研究陨石作为空间探索的起点,与志同道合的专家们一起逐步把研究拓展至宇宙尘埃等领域。

1993年,中国载人航天立项,我们认为,中国有能力开展月球探测,请求国家组织专家评审论证。

相关部门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从1994年至2003年,经过多次论证,该项目得到专家一致同意和支持。

2003年,由孙家栋和我来负责编写“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我们的第一期绕月探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我被任命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相继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实现了绕月探测,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实施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落月探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探测成果,在一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下一步,我们要完成月球取样返回,去探测火星、木星和木星系统、小行星和彗星以及进行行星际的穿越探测和建设月球科研基地。中国已经进入了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除了空间领域之外,我还承担过一项特别重大的任务。由于我在中国科技大学进修核物理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做实验半年,当时国防科委的领导找我谈话,通知我要承担一项国家的重大任务。他说:“根据你学习的基础,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中国地下核试验区要选择一个地方做,选场。第二,关于地下核试验的过程和影响,你们要做模拟实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地下核试验以后,放射性物质不能泄漏更不能污染当地的地下水,不然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后,我们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经过数年努力,我们选定的地下核试验场通过论证,各项实验取得丰硕成果,防止各种放射性污染的措施也十分有效,提交了十几份研究技术报告,经1969年中国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验证,获得圆满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觉得做好科学研究是我的天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自己有一个统计,从2008年至2018年间,我一共进行了对各类型公众的科普报告617场,现场听众35.3万人;平均每年举行的科普演讲报告56场,平均每年的现场听众3.2万多人。

我尝试将科普报告与新媒体结合,一场报告的网上听众约20万—80万人次。这些年,我一共撰写和主编的科普书籍12部,撰写和接受媒体采访的科普文章300多篇。

我自己感到很幸运,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引导和培育我成长,也塑造了我的人生,我内心充满了感恩的情怀,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虽然已经84岁了,但我还会加倍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实现梦想!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即“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

 

本篇文章来源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11-21)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11/21/content_1957194.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