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科苑金秋】来自中科院贵州扶贫第一线的报告(上)

发布时间:2020-10-12

  用科学的力量保障完成

  “ 中国扶贫计划的最后一公里”

  ———来自中科院贵州扶贫第一线的报告( 上)

  

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该计划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经过十年的努力,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向世界宣布:“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常把工作后期的困难形象地比喻为“ 最后一公里”。具体讲,中国脱贫的“ 最后一公里” 就应该在贵州,这是因为贵州的贫困程度很深。我们所说的贫困程度深,就是这些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大、长期贫困所占的比重大、特殊生存地理环境造成的生态型贫困非常典型。1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80%是山地,山地中大部分又是喀斯特地质。平均土壤层只有80公分,投入产出比例失调,广种薄收,越穷越垦。

到目前为止,中国仅剩的贫困人口贵州仍然拥有近1/10。毫不掩饰地说,贵州省是中国扶贫计划中的“ 最后一公里”。换一个说法,只有贵州全面脱贫,整个国家的脱贫计划才能实现。

作为中国科学院系统一名离退休老党员,虽然已经不能参与扶贫第一线工作,但我们时时关切着国家,关注着中科院在这一领域的工作。

 

中国科学家

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在贵州视察工作时曾经表示,中国科学家永远和贫困人民站在一起,并代表科学院与贵州省政府签署了第一份科技合作协议。

20多年来,中科院组织了多批、多学科的院士专家考察团,在贵州进行了地质环境、农业生态、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森林植保护等科学考察及产业技术对接活动,中科院驻地研究院所地球化学研究所,更责无旁贷地把帮助贵州实施科技扶贫列为主要科技工作内容之一。

根据国家科技部和中组部的要求,中科院先后向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南地区派出50余位科技人员担任科技副市长、科技副县长,派出的承担项目扶贫的科技人员就更多。这些参与扶贫工作的科技人员积极热情,对艰苦的生活毫无怨言,根据各地的贫困状况出主意、想办法。

戚中林同志作为院里派往六盘水市的第一位科技副市长,到任后即表示要做贫困地区人民的“ 干儿子”。他身体力行,带领三县一区的中科院科技副县级干部,从调查研究入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把整个地区的贫困状况摸清楚了。他认为要和外面进行交往,首先要提高六盘水市的知名度。经过积极地奔走、联系,首届国际洞穴单绳技术攀高比赛在当地世界唯一发现的高度达135米的天生石桥下举行,来自罗马尼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法国、中国的运动员在这里一决雌雄。一位来自北京的年轻人说,过去只是从毛泽东的诗词中知道中国有个六盘山,现在才知道还有一个六盘水。

1995年,中科院确定在国内开展西南喀斯特地区科技扶贫攻坚战役。由于项目确定以交通条件为前提,因此没有列入六盘水地区。戚中林到任后,首先把争取进入攻坚战“ 盘子”作为目标,会同4位科技副职县长,对所辖区域进行了广泛调研,提出了六盘水市应该列入的意见。调研数据科学、中肯合理,得到了科学院主管领导和部门的认可,后将六盘水市和广西河池地区列为扶贫攻坚战役重点地区。

由中科院资源环境局选派到六盘水担任科技副市长的女干部王清怡,充分了解中科院有关环境地质研究的纵向,结合当地的资源情况,组织项目申报,利用国家有关倾斜政策,最终为六盘水市争取到上千万元的科技扶贫经费。

有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直接把论文写在这里的大地上,如地球化学所的博士后吴沿友在担任水城县科技副县长期间, 就从江南引进喀斯特地区适生的诸葛菜,不仅为农户播种下致富的种子,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数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应该是中国科学院对“ 贵州最大的扶贫项目” 之一。现在,FAST已经成为贵州的一张旅游名片,是一个永远“ 搬不走的扶贫项目”,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欣赏它的壮观和美丽。

从扶贫的角度看,原来住在大山里的老百姓纷纷搬入城镇,住进新房,而FAST所依托的城镇也改名为“天文小镇”,镇上从事旅游业服务的老百姓就达几百人。小镇上建成有天文展览馆,将当地孩子的知识面扩展到了宇宙,这种优势是国内其他山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

 

赶走贫困

让所有中国人都幸福生活

2020年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贫困地区的面积正在缩小,一批又一批县纷纷退出贫困行列,中国的世纪扶贫工程不日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了解中科院水城科技扶贫第一线的最新信息,7月18日,笔者在地球化学所离退休办的支持下,冒雨驱车300多公里,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蟠龙镇二道岩和院坝村,找到担任村里第一书记的两位同志。

二道岩村第一书记赵贵山是由中科院地球化学所选派参加脱贫攻坚战的扶贫干部。研究所在党员中作扶贫工作动员时,临近退休的他毅然决定克服家庭困难,发挥自己的余热,参与到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攻坚战斗之中。

二道岩村是水城县蟠龙镇最偏远的一个极贫困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整个村的面积达13平方公里,从山顶到山脚的垂直距离将近1千米。农作物单一,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土豆。虽然国家减免了农业税,但在两年的时间内要让农户们先脱贫、后致富的困难还是很大的。

2018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57岁的赵贵山到二道岩村担任第一书记。刚到二道岩时,村干部不太看好他,认为全县其他扶贫点都是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而赵贵山已经57岁,他就是来“ 养老” 的。

赵贵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村干部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他带上民情日记本,从村文化活动室周边贫困群众开始,一户一户走访,查看每家每户的住房条件、劳动能力、教育医疗、收入状况等,摸清每一户的“ 家底”,搞清致贫原因。 在一次调研中,由于山路崎岖,下雨路滑,赵贵山不慎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顿时满嘴鲜血。同行的村干部劝他返回到医院治疗,赵贵山却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继续坚持走访贫困群众。这些被贫困群众、村干部看在眼里,打心底里改变了对赵贵山的看法,他也顺利融入到村里的工作中去。两年来,赵贵山完成了全村16个村民组1236户5250人的遍访工作,对254户998人建档立卡户进行5轮以上的走访。当笔者与他见面询问这些情况时,他对每户的情况如数家珍,就是哪家贫困户灶台上挂没挂腊肉他都知道。

要致富先修路,这几乎是贫困山区迈向富裕必须经历的第一个门槛。传统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解决富裕问题。在与贫困群众沟通的过程中,二道岩村许多群众都抱怨这里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没办法改变贫困命运。赵贵山认为,贫困发生在大山深处,而改变贫困的出路,恰恰也是在这里。通过与村班子深入谋划,赵贵山把产业发展作为二道岩村发展的重头戏、脱贫攻坚的“王牌”,打好生态牌,把绿水青山变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方案出台后,赵贵山东奔西走,首先为二道岩村协调92万元资金,充分利用山坡作为集雨面,在农业种植集中区域修建6个产业灌溉蓄水池,一步解决全村农户生活和产业用水问题。作为中科院派出的科技干部,赵贵山深深知道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他针对二道岩村群众种植技术欠缺、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的难题,协调资金20万元,首先修建二道岩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同时利用原单位优势,邀请中科院技术专家、省农科院专家、市县农业种养殖专家到二道岩村开展产业种养殖、管护培训20余次。为了更好地指导群众发展产业,他还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向种植大户学习等方式补充各种产业知识,在田间地头与群众一同交流。

红心猕猴桃是水城县在国内打得响的优质水果,二道岩村的许多贫困农户在水城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也开始种植。但过去因季节性缺水,猕猴桃产业的效益不高。有一个农户种植较多,但因管护不到位,猕猴桃产量低,因而对产业失去了信心。赵贵山及时来到他家猕猴桃地里,手把手地与他共同查找原因,教他除草、施肥、套袋, 帮助他树立信心。2019年,这个农户家里的猕猴桃产量翻了一番,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一下就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两年来,赵贵山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培训11次,自己实地与群众交流种养殖经验200余次。同时,他还为二道岩村争取各项帮扶资金150万元和各类技术力量,实现二道岩村刺梨3000亩、猕猴桃2100亩、精品水果300亩、蜂糖李420亩、大豆625亩、烤烟400亩的产业布局。

如今的二道岩,从主路到分支,再到每户农户的进家路面都是硬化道路;自来水管道铺进了千家万户;流转土地种植的山顶坡地烤烟已经抹顶打芽,第一道烟叶已开始烘烤;山坡上刺梨、猕猴桃规模成片,河谷精品水果果香沁人。农户们正在实现穷山变宝山、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

今年4月,赵贵山两年驻村时间已满,村干部和农户们纷纷向上级部门反映,不让赵书记走。面对村民们一次次挽留,他自己认为,在工作的最后时间内能赶上参加中国这个跨世纪的大工程,是人生中的最大辉煌,于是向组织提交延长驻村时间的申请,希望用剩余的力量,在二道岩这片土地上发挥光和热,为二道岩村的发展和群众的幸福不懈努力。

7月20日之后,二道岩村将迎来国家组织的扶贫工作检查。我问赵贵山有什么想法,他坚定地告诉我:“有中央和国家的政策、有省市县强有力的领导,二道岩村的贫困已属于过去,小康生活就在前头。”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苑金秋》 (2020年第三期)|(作者 熊和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