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我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作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预先科学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鴳同日受邀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跟市民“聊聊火星探测那些不为人知的趣事”,以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天问一号”,了解人类探索火星登陆的历程。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预先科学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鴳
赵宇鴳长期从事火星地质环境演化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火星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她通过火星着陆区就位探测数据分析,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火星类比区研究等方法,研究火星水的历史、矿物稳定性、挥发分分布与循环、火星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等,曾获得美国Stephen E. Dwornik行星科学奖。
“‘天问一号’迈出了中国行星际探测的第一步,之前我们都在地月系统探测,是嫦娥系列的任务。现在我们要离开地月系统,去到深空,火星是我们的第一站。”赵宇鴳介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入轨,今年2月10日已经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目前正在开展环绕探测,为5月中下旬着陆器和“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做准备。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的首趟征途,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在国际航天界亦属创举。“我们需要探测火星的生命活动,还有火星整个星球的演化是怎样的,以及我们有没有可能去改造火星,然后移民火星,这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片来自国家航天局)
赵宇鴳表示,“天问一号”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现在已有的火星车和探测器很不一样。她讲到,“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科学仪器非常先进,比原来去过火星北半球的那些着陆器,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海盗号”和九十年代的“探路者号”要先进很多,这些新的探测会带给我们很多新的信息。“天问一号的轨道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可以进行天地协同观测,并对火星次表层和内部进行探测,这些探测在之前是很缺乏的,所以‘天问一号’将做出很多新的发现。”赵宇鴳说。
火星,虽然大家对这个称呼非常熟悉,但是它到底长什么样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赵宇鴳介绍,火星和地球一样,也有分明的四季,但是其南北半球的环境差异很大。它的大气非常稀薄,大概是地球的1%,平均温度也比地球低很多,地球平均温度为14摄氏度左右,而火星则约是零下63摄氏度,而且它的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140摄氏度。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更远一些。火星的每一天比地球长大约40分钟。“如果你要过火星时间的话,过了两周左右你就会换成日夜颠倒,而且它的每一年大概是我们的两年。火星的大小介于地球和月球大小的中间,所以这使得科学家对它非常感兴趣,因为它能让我们知道大小不同的天体是怎样演化的。”赵宇鴳坦言,我们现在对火星内部了解得非常少,目前推测它应该和地球一样有火幔和火核。现在很多新的认识是正在火星执行任务的美国宇航局的“洞察”号着陆器提供的。
▲“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图片来自国家航天局)
她指出,早期的火星是有磁场的,也有很多火山和岩浆活动,陨石不停地撞击还带来了更多能量,同时改造了它的地形。“那段时间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地球上缺失地质记录的时间。我们在地球上找不到那个时候的记录,而火星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样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探测火星的原因。”赵宇鴳表示,目前国际上在探测火星的时候都基本围绕着火星到底有没有生命;火星的气候如果原来是像地球,为什么现在演变得不适合生命存在;它作为一个地质体是怎么在演化的;我们要去火星的话还需要知道什么才能保证宇航员的安全这四个主题在开展工作。
“中国的‘天问一号’是去火星,后面的二号也是去火星吗?事实上,我们整个行星际探测任务都属于‘天问’系列。所以,‘天问一号’是火星探测,我们下一个任务计划是开展小行星探测,之后还要对木星和木星的其中一个卫星进行探测,在2028年或2030年左右还将开展火星样品返回任务,这些都属于‘天问’系列任务。也就是说,未来10年,我们中国在行星探测这个领域还会有很多新的任务,所以我们也希望年轻的同学们能够感兴趣并加入我们,大家多关注我们中国的行星探测任务和行星科学研究。”赵宇鴳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深圳商报客户端》 (2021-04-25)|(作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