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人民网】“探月院士”欧阳自远:把地质做到天上去

发布时间:2021-09-01

  编者按:2021年,奋进的中国迈上新征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为了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人民网与中国科协联合推出《同上一堂公开课——百年科技强国梦》融媒体系列访谈,向公众讲述科学家们的科研梦想、攻关历程和家国情怀,以此展现百年大党的不懈奋斗与辉煌成就。

  
[video:210831人民网“探月院士”欧阳自远:把地质做到天上去]

  

  86岁的“探月院士”欧阳自远的节目录制,迎来了多位小朋友,他们都期待听欧阳爷爷讲课,并向他提问。

  满头银发的欧阳自远院士热情洋溢,节目录制了两个多小时,远远超过了原计划时间。笔者问他:“您讲了这么久,需不需要休息一下?”欧阳自远笑道:“你也太小瞧我了。”

  “您对哪一次‘嫦娥’发射印象最深?”“如何区分科幻与科普?”现场互动热烈。

  欧阳自远是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嫦娥之父”。在录制现场,他讲述了从“为国找矿”到“嫦娥奔月”的历程。

  

  遇见“天外来客” 写了一百多篇论文

  “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在上世纪50年代,广播里反复播放的这句话触动了年轻的欧阳自远,他响应国家号召:“我要为祖国找矿,要学地质,要去爬山。”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1956年毕业后录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矿床学副博士研究生,研究长江中下游铁矿与铜矿的成因与找矿方向。1957年开始,欧阳自远每天天未亮就带好一壶水、两个馒头,背着地质背包,下到凹凸不平的坑道里观察矿脉,描述岩层,采集样品。地质勘探工作苦中有乐:“非常艰苦,但很愉快,因为我在为国家把这些矿搞清楚。”

  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拉开了人类空间时代到来的帷幕,给欧阳自远带来了很大冲击和思考:在地上“摸爬滚打”地找矿,就像是小小的蚂蚁。如果能有像人造卫星这样的先进装备帮着环绕地球找矿,那将大大提升找矿勘探效率。

  欧阳自远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迎接中国空间时代的到来做出贡献。可学的是地质,怎么为太阳系探测做贡献呢?

  这时候,“天外来客”陨石引起了他的注意。陨石是构成太阳系的行星与卫星的初始物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和瓦,其间蕴藏着太阳系的各类天体最基础的信息。“陨石有来自月亮的,也有来自火星和其他行星、小行星与彗星的,总有机会被我们捡到。”

  1976年,吉林省境内曾降落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罕见的陨石雨,当地人形容“天上掉下来了三个大火球,害怕极了!”欧阳自远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心里早有底了,那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

  欧阳自远带队前往实地考察,对“天外来客”进行研究,完成了一百多篇论文,为我国的天体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12月,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对月球开展快速探测之后,成功携带新鲜月球岩石和月球土壤样本返回地球。这对当初只能用陨石和阿波罗-17的月球样品来做研究的欧阳自远来说,有莫大意义。

  

  绕起来了! 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心无界,境自远。

  中国的探月工程论证了十年。1993年开始论证,一直到2004年批准,最后国家批准了叫(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我有一个要求,别人已经做过的基础性的科学探测项目,我们也得做到,而且我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中国的每一次月球探测,都有几项别人没有做过的创新性的重大科学探测任务。”

  他很兴奋地介绍,嫦娥系列的探测器共发射了五颗,每个都很出色: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实现绕月探测;嫦娥二号绘制出了月球表面最好、最清晰的地形图与三维立体图;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月球车登上了月球正面,长期开展对太阳的观测及对地球环境的监测;嫦娥四号更是登上了神秘的月球背面,对月球40亿年前的演化历史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抓了一大把土”回来,这把土至少能够让人类对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演化历史产生新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嫦娥一号成功绕月的时候。”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大家心里都没底,感觉就像“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学”。以前苏联与美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经常在这个位置失事,不是撞击月球就是冲出月球轨道飞跑了。

  2007年,指挥现场汇报,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欧阳自远不敢相信,请求再次确认。再次确认需要的时间不长,但对于他来说每一秒都很煎熬……

  “再报告,嫦娥一号真的被月球‘抓住’了!”一时间全场沸腾,被称为嫦娥“铁三角”的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位老人激动万分,相拥而泣。“当时恰好有记者来采访我,我激动地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心里的话就不断重复‘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俄罗斯科学家后来对我说:‘欧阳,没有想到你们中国的嫦娥一号干了这么大一件事!’”科学家分析嫦娥一号卫星的探测数据后得出,地球上鲜有的氦-3同位素气体在月球的存量高达100万吨,有朝一日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至少能解决人类1万年的能源需求。

  

  做科普60年 报告内容有30种版本

  “孩子们,希望在你们身上。”欧阳自远亲切地对参与录制的小朋友说。他把“百年科技强国梦”当成一个很好的科普渠道。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欧阳自远就开始作科普,比如天外来客与天人感应,小天体撞击地球与物种灭绝的传说与真实。不过“那时候是零星的,并没有很强的科普意识。”“作科普的时间越长,科普作得越多,越发觉得科普在中国还远远不够。”

  每次科普报告,欧阳自远都要根据对象调整报告内容,“每一张PPT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图应该在哪里,文字应该如何表述,都要仔细琢磨。各种内容的科普报告一共有30种版本,每种针对不同的对象。”

  作为“老科普”,对于现场观众提出问题,欧阳自远倾其所有一一回答。

  有小朋友问:“到底有没有UFO?有没有外星人?”欧阳自远耐心地向她解释,现在关于外星人、UFO的说法很多,但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够证明它是真的由外星人发射的探测器。“比如有人说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结果我们的探测结果证实它是假的,还是要讲证据。”

  “银河系里面有千亿个太阳一样的星球,宇宙中有千千万万个银河系。人类的能力目前甚至还飞不出太阳系,更不用谈探索整个宇宙了。”欧阳自远给大家“泼了盆冷水”,“仰望星空”的基础是“脚踏实地”,我们应该尊重科学事实制定目标、长期坚持。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欧阳自远表现出一名老科学家特有的冷静,“承认不足,迎头赶上,这是该有的实事求是态度,这才是自信、自强的表现。”

  

  本篇文章来源于 《人民网》 (2021-08-31)|(作者 方经纶 唐佳)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com.cn/n1/2021/0831/c32306-32213020.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