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地化所发现新类型锂矿床,世界级锂资源基地初见雏形——“稀散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发布时间:2019-06-03

  2019530-31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稀散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2017YFC0602700)”的中期检查会议上,来自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项目首席科学家温汉捷研究员汇报了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新类型锂矿床理论指导找矿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温汉捷研究员提出了碳酸盐粘土锂矿床“矿床类型新模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找矿工作取得突破,一个世界级的锂资源基地初见雏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广和普及电动汽车,受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锂电池市场的拉动,全球碳酸锂的需求量大幅提升。我国目前属于锂资源的进口国,2011-2015年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0%,寻找新的锂资源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温汉捷研究员团队在贵州,云南等地的石炭系,二叠系粘土岩中发现了战略关键金属锂--稀土(Li-Ga-REE)超常富集的现象,其中尤以锂的超常富集最为引人瞩目。锂矿床主要分为卤水型、伟晶岩型和粘土岩型三类,与世界主要的锂资源国相比,我国在前两类矿床的资源量上均不占优势。已报道的粘土锂矿成因上均与火山灰联系密切,而此次新发现的粘土锂矿床,赋存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表明,这些富锂粘土是下伏碳酸盐岩地层经过长期的风化-沉积作用而形成。多种微区分析手段表明,锂是在粘土演化的某些阶段,在特殊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被大量富集而成矿。从成因上看明显不同于火山岩型粘土锂矿,是一种新类型的矿床。 

  根据新建立的成矿模型,课题组在滇中盆地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巨型锂资源基地新发现的“碳酸盐粘土型锂矿床位于滇中地区。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倒石头组内,为一套陆缘—滨海相沉积岩层。项目组在该区圈定两个靶区实施了科研示范性勘查,经工程勘查表明,富锂矿层分布稳定,厚度较大2-16米)Li2O品位0.10%~1.02%,平均品位0.30%7.2平方公里的科研示范区范围内共获得氧化锂资源量334)约34万吨达超大型规模,预滇中地区锂资源量超过500万吨将形成一个世界级的锂资源基地。由于我国有规模巨大的碳酸盐岩型粘土岩,碳酸盐粘土资源在我国还有着广阔的资源前景。 

  本次新型锂矿床找矿突破,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稀散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的课题任务之一该项目的中期检查会议于2019530-31日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中期评估以会议和现场检查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会代表包括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领导,来自中国地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测绘科学院等单位专家,以及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主要骨干等30余人。 

  30日上午,会议首先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樊俊副处长代表专业管理机构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的管理办法、考核标准进行了解读,并对项目中期执行情况报告和验收规则提出了具体要求。专家组听取了首席科学家温汉捷研究员对项目中期执行情况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并对汇报内容进行了质询。专家组认为,项目亮点突出,在稀散元素超常富集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认识,发现了远景大、潜力好的新类型锂矿床,从零开始建立新的成矿理论,并推动理论指导找矿工作,较高质量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和中期考核指标。专家希望项目组在将来进一步加强课题协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30日下午专家组进行了野外现场检查和考察,专家组肯定了项目组团队取得的研究突破,一致认为新类型碳酸盐粘土型锂矿床”发现是理论指导找矿的范例并在现场下一步工作给予了指导。 

  项目首席科学温汉捷研究员项目中期汇报 

   科技部专家组组长吕志成研究员现场检查 

  参会领导、专家项目组成员野外现场合影 

  (矿床室 “稀散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组 供稿/摄影)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