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地化所在贵州高原晚新生代隆升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13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贵州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地理格局的重要过渡区段,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区内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由于新生代沉积分布零星、不连续,目前对贵州高原新生代的地质、地貌演化历史研究还比较薄弱。贵州喀斯特地区河谷发育多层溶洞,记录了河流下切历史,是研究高原隆升的宝贵资料。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世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中外学者,利用宇生核素10Be-21Ne-26Al测年技术,对黔西北六冲河流域和黔南荔波地区的层状洞穴和河流阶地的碎屑沉积物(石英)进行埋藏测年,以揭示贵州高原不同地区河流下切历史,并可估算地体抬升速率。研究发现,乌江北源六冲河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发育有7层洞穴和阶地,埋藏年龄为0.41 ± 0.12 Ma2.85 ± 0.21 Ma,结合拔河高度计算该地区河流平均下切速率为57 ± 3 m/Ma。黔南荔波发育有6层洞穴,碎屑沉积物埋藏年龄范围为0.56 ± 0.16 Ma3.54 (+0.25/-0.22) Ma,河流平均下切速率(47 ± 5 m/Ma)略低于黔西北。黔西北与黔南层状洞穴高程和年龄有较好对应关系(表1),反映贵州高原晚上新世以来主要有四个成洞期,分别为2.85-3.54 Ma1.23-1.25 Ma0.75-1.06 Ma0.41-0.56 Ma。不考虑均衡反弹效应,河流下切速率可代表地体最大隆升速率。两地相近的地体抬升速率表明,晚新生代以来,贵州高原两个重要地貌过渡区的地表抬升只有几百米,在区域尺度上大体一致,并且贵州西高东低的高原地貌于晚上新世前已经形成。 

 

  1 贵州高原西北部和南部河流下切和层状洞穴发育历史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专项编号:XDB4002030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47305541401009)。相关成果已发表在《Quaternary Geochronology》上。 

论文信息:Yu Liu, Shijie Wang, Sheng Xu, Derek Fabel, Finlay M. Stuart, ángel Rodés, Xinbao Zhang, Weijun Luo*. New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Plio-Pleistocene Uplift of the Guizhou Plateau,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67, 101237. 

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10142100087X?dgcid=coauthor 

  (环境室 王世杰课题组 刘彧/供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