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人民日报报道地化所喀斯特生态站科学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2-02-23
【人民日报】将微型水利工程技术运用在“石头的海洋”
“坡地贵州”抗旱有奇招(一线·走基层)
 
“你看,这里像不像石头的海洋?”

  站在贵州省普定县城关镇陈家寨村的山沟里,耳边响起中科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综合试验站常务副站长黎廷宇博士的声音,面对的是从未见过的景象。

  山谷内一处不大的平坝里,四周的山体不算陡峭,坡地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白色石头,一直从山顶延伸到平坝里。视野里到处是散落的石头,石头缝中间才是耕地。大块的耕地只有几十平方米,小块的耕地还不到一平方米。

  “我们贵州的农民不容易哩!”49岁的本地农民陈登杨说,“我们这是喀斯特地貌,风景上看着好看,但是生活在这里可就受苦了。一块石头一块土,地无三尺平,耕地分布零星、破碎、不集中、不连片,种地辛苦,靠天吃饭,一遇天旱,一年白干。”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就是地下水成流,地上水贵如油”,黎廷宇说,虽然贵州地区降雨量不少,但天然降水后迅速渗入地下,自然蓄水力弱,地表水奇缺,即使正常年景,粮食产量也不高,如果遇到旱灾,对农民影响更大。

  陈登杨家有2亩坡地,以前正常年景,玉米产量也就几百斤,如果一遇天旱就减产七八成。自2007年开始,中科院的专家来到这里,在陈家寨村区域设立了石漠化治理示范区,采用多种措施帮助农民生态脱贫。

  记者看到,在遍地石头的山谷中,已修建了数公里宽4米的硬化机耕路,在路的一侧修建了集水沟,通过引水沟和集水沟相连,将水引到修建于道路下方的水泥蓄水池(窖)中。此外,还特别引进了一种“水工布”,这是一种防渗漏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利用遍地石头自然形成的石坑,把这种水工布覆在上面,自然形成了178口蓄水池。

  “以前我们也在地上挖水窖,可是会渗漏。水窖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就是不装水。”陈登杨说,“自从科学家来给我们弄上新的布蓄水池,我们对付天旱就有新招了。”

  2009年到2011年,贵州出现了3年天旱,但是因为有蓄水池灌溉,陈登杨家里的坡地照样有收成,附近300多亩农田和林果的灌溉问题,都因为这些新型的蓄水池得到了解决。

  “在陈家寨的试验很有意义,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普定喀斯特生态综合试验站站长王世杰研究员告诉记者,“贵州全省耕地面积6757万亩,山区耕地6250万亩,平坝区耕地507万亩,前者占92.5%,其中又有80.90%的山区耕地分布在6度以上的坡地上。所以,坡耕地是贵州老百姓的衣食之本、生存之根和发展之基。”

  过去几年,旱灾频发对贵州坡耕地的收成影响巨大,农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威胁。王世杰说,我们普定生态站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试验发现,路沟池(窖)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坡耕地灌溉的有效途径,即采用路面集水、沟渠引水、水池(窖)储水三位一体的坡耕地灌溉技术,能够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

  “科学研究,要为人民的生活服务”,王世杰说:“我们研究的这种微型水利工程技术,可以和现有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坡耕地改造项目等相结合,如能推广,将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我省的农民增加收入,同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本篇文章来源于《人民网》, 记者:赵亚辉)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