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贵州日报报道《攻克“地球癌症” ——记民革贵州省委主委、全球变化重大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世杰》
发布时间:2014-04-09

核心提示

喀斯特地貌下的石漠化,被形象地称之为地球的癌症。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且连片呈现的石漠化区域。在这片生态脆弱而贫瘠的土地上,民革贵州省委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全球变化重大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世杰,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最终用智慧与汗水破解了治理石漠化的密码之门。

 

破解石漠化治理的密码

在科学上,石漠化就是喀斯特优美生态景观退化为毫无生机的荒漠景观的过程。在一段时间里,它每年大约要吞噬近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对土地有着惊人的侵吞速度,且缺失有效的根治途径,石漠化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冠以了一个黑色的名词:“地球癌症”。

作为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和危害最重的省份,贵州对这种“病态”的生态系统一度忧心忡忡、难以下手。

在这样的焦灼之下,身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王世杰开始将研究的视野投放到了石漠化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与有效治理上。

为了掌握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与破解石漠化治理的密码,王世杰在贵州的大山里往返奔波,接连二十来年将自己扎在了光秃秃的石头世界。

经过长期的考察与科学研究,王世杰认识到要治理石漠景观,急需加强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转移和循环过程的高分辨率监测与研究。2007年,王世杰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开始进行长期的、高分辨率的石漠化过程监测和研究工作,并选取普定县陈家寨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的基地。

普定县陈家寨村,漫山遍野都是灰茫茫的石头,

田地不多,小的田块还不到10平方米,更小的,只能容下两三株玉米苗。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这些从石缝中挤出的一点田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栽种最为普遍的就是玉米类耐旱作物。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这里的村民们拼命向土里栽种粮苗,无意中却导致了土地的愈加退化。

看到村民们终日在石山里劳作却饱尝贫困,王世杰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石漠化治理这个世界难题!

王世杰在研究中发现,七成以上的石漠化面积都是由于当地村民不恰当的耕作方式所导致。“贫困化加重了石漠化,石漠化又加剧了贫困化。”在王世杰看来,日益扩展的石漠化已经成为了最为严峻的生态经济问题。它既是灾害之源,也是贫困之源。

在实地调研中,王世杰发现,制约农户生产发展和收入提高的根本因素是喀斯特地貌条件下的生产缺水问题。

然而,相关资料显示,贵州的降水量却相当丰富。“这些年来,贵州基本上接连发生干旱灾害,饱受干旱的肆虐。”王世杰开始思索:水到哪里去了?

王世杰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普定县生态系统观测站的观测,初步认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地表裂缝众多,雨水往往直接就从石头缝隙流入地下了。

为了找到更直观而清晰的数据支撑,王世杰通过观测站进行了上千次的科学测算,得出了一组惊心的数据: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只有不到5%的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其余95%的降水通过地下岩溶管道流走了。可以形象地将喀斯特坡地形容为布满“筛孔”的石头“筛子”,坡地上的降雨极易通过“筛孔”渗入地下,极难在地表形成径流。也就是说,尽管贵州年降水量高达1000-1400毫米,但地表仅仅留住了50-70毫米。这个指数,气候学界定为“严重干旱”。

“没有水,作物就面临生长困境,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也无法进一步改善。”王世杰坚信,石漠化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水荒问题。只要解决了水荒,就能打开石漠化治理的密码。

 

探寻山区蓄水的金钥匙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王世杰便迅即投入到了“截水”的研究与实验当中。

为了在雨天找到收集雨水的最佳途径,王世杰和他的团队经常雨中作业,很多方法都是在荒野的山地里进行测试。虽说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但要真正想盼来雨天,也并不是件容易之事。为了苦等下雨,王世杰和科研队员经常住在点上和村民家中,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有一次,王世杰从观测站出来,正逢天下大雨。行走在山路上,他看见道旁的山水哗哗地流淌到了山沟里,山沟里的水则越聚越多,很快就形成了溪流。正冥思苦想的他眼前一亮:利用路面截水一定是个好办法!

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思考,王世杰和他的科研团队终于归纳出了喀斯特山区“道路+沟渠+蓄水池”的集雨蓄水模式,最终确证了这一模式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普定县陈家寨村,他成功地搭建起了以机耕路为骨架的蓄水网络。

“用科研成果帮助百姓致富。”有了这个想法后,王世杰带领科研团队又开始在陈家寨的村民家中走访谈心,和大家一起谋划利用“截水”保灌的方式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

2010年,尽管再遇干旱,但王世杰却带领着陈家寨的几十户村民栽种了耗水量大的农产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当年,大家种植的辣椒、蔬菜、经果林等全都喜获丰收。这个石山区的村寨,第一次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宿命。

“陈家寨这种蓄水灌溉模式一举多得,不仅能蓄水灌溉,而且修建的道路也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王世杰说,如果从县级层面上统筹推进,把乡村道路项目和蓄水池项目捆绑一起做,就能充分利用好贵州丰富的降水资源,解决旱情发生时的农业用水困难。

“希望能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造福更多百姓。”王世杰认为,仅靠几个专家的“单打独斗”,无疑有些“自娱自乐”。于是,他和科研团队想到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2011年下半年,他以信息“直通车”的形式向中共中央反映了《关于解决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田干旱缺水问题的建议》,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重要批示。

2012年5月,46岁的王世杰当选为民革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委,被赞誉为“民革贵州省委历届主委中最年轻的主委”。在他的引领下,民革省委的工作合力很快得以最大化发挥,各项工作也有了新进展,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机关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12年和2013年度的省级机关目标绩效管理考评工作中,民革省委连续两年获得了优秀等次和创新奖。2013年12月,民革贵州省委与民革中央关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联合调研报告《关于统筹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确保群众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建议》,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重要批示。据悉,该批示已转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落实。

在科研事业和党派工作的两条战线上兢兢业业,王世杰并没有感到“身兼数职”的苦与累,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对此,他总结为“自我调节,化繁为简”的生活态度。他最欣赏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简单就是美”。在他看来,如果用好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就能让工作变得轻松愉悦。为人处事亦如此,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本篇文章原载于《贵州日报》(2014-04-09 第1版 ) |作者  沈 彤 陈恒礼 王卫华

本文链接http://58.42.249.98/epaper/gzrb/Content/20140409/Articel01004WD.htm#top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