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地化所青促会小组举办第52期青年促进论坛
发布时间:2021-06-07

6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青促会小组成功举办了第52期地化所青年促进论坛。本次论坛由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朱经经研究员和杨宗永博士后分别作了题为“基性岩浆注入:斑岩铜矿形成的触发机制?”、“西藏中部侏罗纪康琼埃达克岩记录的俯冲侵蚀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术报告。所内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地化所青促会小组成员王新松主持。

朱经经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斑岩型Cu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而后围绕近年来斑岩型Cu矿床成因研究的热点问题和Cu-Au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且精彩的评述;随后结合其对加拿大Red Chris斑岩Cu-Au矿床和普朗斑岩型Cu矿床的研究工作,展示了斑岩型Cu成矿过程中基性岩浆注入的关键地质及地球化学证据,并提出基性岩浆注入导致了岩浆房中S-Cl等挥发分的提高,促使岩浆房解压及流体出溶,进而导致Cu-Au等金属从岩浆向热液中富集并促发了斑岩型Cu成矿作用。

 

朱经经研究员作报告

 

杨宗永博士后首先指出现今活动俯冲带的地球物理、海洋测量、以及沉积学等多重证据表明,俯冲侵蚀(俯冲板块对俯冲带上覆板块前缘和/或底部物质的剥蚀并带入地幔深部过程)是陆壳物质循环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俯冲侵蚀作用是否存在的还缺乏有力的地质证据。随后介绍了青藏高原内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侏罗纪康琼埃达克岩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其起源于弧下具有陆壳特征的富集地幔,且源区熔融所需要的高H2O含量是由俯冲带上盘弧前区域被水化的陆源物质所提供。最后结合区域上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沉积岩物源特征、盆地沉降史和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可能存在早-中侏罗世的大洋高原等地质信息,提出康琼埃达克岩的形成与俯冲侵蚀密切相关,且俯冲侵蚀是板块构造启动以来陆壳物质循环进入地幔的重要方式。

 

杨宗永博士后作报告

 

本次报告内容丰富,参会老师和同学就相关科学问题与朱经经研究员和杨宗永博士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报告人简介:

朱经经,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特提斯斑岩铜矿系统成矿作用与预测研究。曾分别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劳伦森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承担项目主要涉及我国西南“三江”地区、伊朗、缅甸等地的斑岩铜矿研究,已有成果主要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s等国际矿床学主流期刊上。

杨宗永,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2019年夏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地化所)理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中部羌塘地块中生代中酸岩浆岩成因及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目前主要研究与国内外斑岩铜金矿相关岩浆岩成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著名刊物Geology、Lithos上。

(地化所青促会小组 摄影/供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