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科技部首次设立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
资助额度超过亿元 近百位35岁以下人才受资助
发布时间:2012-09-21
(北京9月20日电)近日,34岁的浙江大学副教授蔡登正在为即将启动的新项目做预算。与普通科研项目不同,这个名为“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分析与挖掘”的项目有点特别,科研团队只有5人组成,年龄全部35岁以下,经费支持额度为500万元。

“以前,像我这么年轻的科研人员能够独立带领团队争取到这样的国家项目非常困难。”蔡登说。

他所指的项目是今年973计划首次设立的“青年科学家专题”。该专题除坚持973计划“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的定位,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组织项目等要求外,最大的突破在于,申报项目明确要求“项目负责人和参加人员年龄均不超过35岁”;此外,“对单个项目承担单位数量不超过3个,参加人员不超过5人”。

“这就相当于传统973计划的一个课题。让年轻人拿到独立经费,承担目标相对集中的小规模科研和管理任务,积累实战经验,培养创新团队。”科技部基础司沈建磊处长介绍,以国家项目的形式明确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予以支持,鼓励青年人脱颖而出,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是35岁?

该举措也被视为贯彻落实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尝试。因为本次科技体制改革就特别强调,要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年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

为什么会选择35岁?一位专家这样划分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生命:“一般来说,28岁之前是学习的过程,即掌握学习的方法;38岁之前有旺盛精力从事创新创造;48岁之后适合做创新和技术管理的工作。35岁往往是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他们多活跃在一线,科研已有起色,并具备一定基础,清楚知道未来研究方向,经过培养和孕育,科研创新会达到峰值。”

沈建磊也认为,35岁就是博士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专项向这个年龄段倾斜,符合人才规律,希望青年人才早点脱颖而出,也为973计划输入新鲜的血液。

973计划实施以来,非常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统计显示,973计划所有项目中,立项当年未满45岁的首席科学家共有273位,占总数的1/3,立项当年未满45岁的课题负责人共有3072人,占总数1/2强,其中,未满35岁的507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973计划10年来,立项时年龄在35岁以下的首席科学家却只有13名,如高小山、徐涛、周琪等优秀中青年科学家。通过973计划培养,他们不仅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而且在战略思维和把握学术方向上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成长为活跃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将帅人才。

在现有科技管理模式下,大量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承担项目或课题还存在一定困难。从科研人员成长规律看,组织973项目这样的优秀团队要求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同时也存在与资深专家工作、资源协调等实际问题。“青年科学家专题”要求团队人员全部35岁以下,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员的科学创造性,而且避免了一些年轻人“背靠大树好乘凉”“评年轻人变成评其背后‘老板’”的现象。

怎样评审立项?

今年,973计划选择信息科学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领域和纳米研究、蛋白质研究、干细胞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5个领域(或研究计划)作为试点。

“今年3月,我们在973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中设立‘青年科学家专题’,受到了科技界积极响应,申报之踊跃始料未及。”沈建磊介绍。

据973计划评审专家周俊良介绍,该专题的评审立项过程与973计划并无不同,同样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着重考察项目重要性、前沿性、创新性、团队基础和首席科学家本人的素质能力。

一位评审专家告诉记者,以信息领域为例,项目申请人集中在32岁至34岁,每个项目获得8—12位专家的评价,选择前10名进入视频答辩,进入答辩的项目尽量涵盖指南的各个方向。经视频答辩专家取平均分,最后仅有4个项目获得973青年科学家项目计划支持。

入选者虽年轻但很“牛”

该专家认为,入选项目的共同点,就是项目负责人学术研究实力强,项目研究内容凝练,团队的研究基础积累扎实。“相比大973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目标更加集中。项目组成员有内在天然的合作需求和合作基础,避免了拉郎配。”

在评审过程中,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许多评审专家向记者透露,项目申请人本身素质高,大都有国内外博士学习经历,已经发表高水平论文;基本都参加过973计划项目研究,了解国家需求,综合素质好,没有行政职务。“这些年轻人科研做得好,表达应变能力强,体现出一定的学术和科研管理能力,有做大事的潜力。”一位专家说,有的申请人已经在生命医学界成功研发新药,有的因为地质古代气候的发现在《自然》《科学》等发表文章,在学术界颇有名气。

蔡登就是其中一例。蔡登2009年从美国UIUC取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领域共发表论文虽然只有70余篇,但已经被他人引用4500余次(SCI他引900余次)。他还获得今年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杰出论文奖,这是该会议26年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研究机构为作者单位获此荣誉。他研究的基于视觉的互联网网页语义块划分方法以及基于语义块的检索和链接分析方法,获得美国专利,被应用在微软搜索引擎中。

蔡登告诉记者,他研究的课题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在社交网络中挖掘信息,对虚拟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研究信息怎么传播,这是近10年来互联网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国家安全联系紧密。该课题既是基础研究又有很强的应用前景。“35岁是一个人最具创造力、最多产的时候,拿到这个项目后,我会在未来5年与项目团队的同事们继续努力,争取创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经过网上初评和会议复评,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今年共有19个项目被批准立项,近百位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获得支持。这批青年科学家研究课题包括人类概念认知的脑网络基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相关科学研究、DNA损伤与抗肿瘤研究等。

不过,获得支持的项目负责人大都来自东部,并为国内名校名所。专家建议,专题应向西部倾斜;同时增加女性负责人答辩的比例,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的年龄限制,可至38岁。

许多受访专家对“青年科学家专题”寄予厚望。“希望下一步能扩大申请领域,同时打造品牌,严格标准,保证质量,从而保持其生命力。”一位评审专家说。

本篇文章原载于 《科技日报》(2012-09-21 一版)| 记者 陈磊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9/21/content_521211.htm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