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中国探月工程原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心雄路自远
发布时间:2013-05-24

  5月12日,星期天,贵阳。尽管在外出差,欧阳自远的作息时间也未有改变,前一天工作至深夜两点,第二天7点多钟就起床,一边处理公务一边等记者来采访。

  9点半,采访结束。他简单收拾了东西,把背包往肩上一甩,点上一支烟,就一个人从酒店直奔贵州省科技馆,为即将开展的“月球探测科普展”做筹备工作。

  他走路步子矫捷,从他的举止神态上判断,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位78岁的老人,更难以想象在来贵阳的前几天,他还躺在医院里。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每天在北京的工作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然而他仍愿意在这样稠密的日程中为贵州、为科普挤出精力与时间。他说,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贵州度过,现在还是贵阳户口,“对贵州的感情是天然的”。

  现在,欧阳自远正逐步从“探月工程”中抽身,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深空探测上,“‘探月’不是终极目标,我们想让中国人‘走’得更远。”他说。

 

  1 与太空第一次“亲密接触”

 

  1957年4月左右,22岁的欧阳自远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生,从事长江中下游铜矿和铁矿的分布与成因研究。

  大约半年后,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轰动世界,也影响了当时正在搞矿产地质研究的欧阳自远的人生轨迹,“苏联发射了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对我的震撼非常大,对我的鼓舞、激励也很大。”虽然在做地质研究,但是一向聪颖好学的欧阳自远意识到,这是人类“太空时代”的开始。

  从那时起,欧阳自远就开始利用研究所能够获得外文科学杂志等的条件,尽力去搜集国际上有关月球、太空等方面的知识。

  “就是一个年轻人的求知欲吧,总想对未知的太空一探究竟。”他说,在做地质研究的同时,他也总是在思考,“我们搞地质的天天在山沟里爬来爬去,也就几个山沟,但是,卫星却能解决全地球的观测问题,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物质成分、成矿环境等,一目了然,效率很高。假如我们搞地质的也能借用卫星,找矿就容易多了。”

  195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欧阳自远与太空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彼时,正值全国大炼钢铁。而在广西南丹却发生了件奇怪的事情,当地人从山上捡回的“铁矿石”,在专门炼钢的小高炉里却怎么也无法熔化。

  这样的“怪石”被送到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鉴定。矿石到了欧阳自远手里,他一眼就看出那是铁陨石。“结果我们切开做里面的结构、成分分析,是一种八面体铁陨石,是在小天体的核部极缓慢冷却的特种钢。”欧阳自远说,此后,陨石就成了他研究太空的一种特殊途径。

  那个年代,国内陨石研究尚未起步,欧阳自远成了这一领域最早的开拓者。“虽然陨石是‘天外来客’,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与地球的矿石研究是相似的,”学科的相似性为欧阳自远的陨石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

  此后,他通过吉林陨石、新疆铁陨石、清镇陨石和南极陨石等研究,先后与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密切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同时,欧阳自远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该模式已成为一个经典模式,被各国科学家广泛引用。

 

  2 月球样品研究,从0.5克石头起步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欧阳自远也逐渐更加“接近”太空。1978年的一天,在贵阳工作、任中科院地化所所长的欧阳自远,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特殊的研究样品。

  这个样品被嵌铸在一个凸透镜状的有机玻璃块里,看起来跟拇指差不多大。欧阳自远小心翼翼地砸开有机玻璃,取出样品,“我们砸开以后一看,这个样品哪里有拇指那么大,只有黄豆那么大,因为有机玻璃的表面做成了凸透镜的形状,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欧阳自远回忆,当时一称,这个样品才1克重。

  虽然只有1克重,对于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来说,却至珍至贵,因为这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

  1978年卡特总统派他的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将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送给了中国。为了对其进行检测,这块石头被送到了欧阳自远手上。

  然而这仅有的1克石头,欧阳自远也不能“独占”。他们留下了0.5克做研究,另外0.5克被送到北京天文馆,供全国的公众观看。

  随后,欧阳自远调集全国十几家研究机构的各方面专家对样品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最终确认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月海玄武岩,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带动了我国微区微量测试技术在地质学上的应用。

 

  3 半世纪探月梦终圆

 

  从陨石到月球岩石,欧阳自远在一步一步“接近”太空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自己太空研究的知识体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就开始了月球、火星、金星等太阳系的探测。那时候中国没有条件发射卫星。但是我一直坚信,中国总有一天可以有能力发射卫星、探测月球和行星。如果这一天真正到来,那我们国家也必须要有人懂这个才行。”抱着这样的信念,欧阳自远一直在分析、研究月球与行星探测的科学目标和技术途径,著书立作,做科普报告等,“逐渐形成了一套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一定创新和特色的探测战略与方案。”

  1992年,欧阳自远所期待的“那一天”终于到来。当年,我国载人航天项目立项,他想,“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强大了,技术能力提高了,载人航天都可以实施,再努一把力,就可以探测月球了。”

  经过准备,1993年,欧阳自远撰写了相关报告,向国家提出“中国探月计划”。为了得到理解和支持,他开始不停地奔走申请,研究座谈,尽一切可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计划。

  “要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给决策者和管理者讲、给各领域专家和研究人员讲、给公众讲。”欧阳自远介绍,实施月球探测必将带动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推动我国众多领域高新技术的跨越发展,丰富和发展月球与行星科学,培养和成长一大批理论坚实、技术熟练、能打硬仗的优秀的深空探测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国家强盛作出重大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2000年到2001年间,欧阳自远结识了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以及孙家栋院士。这三个人的组合也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嫦娥铁三角”。

  经过10年的系统和深入论证,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启动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绕月探测。2007年10月,中国终于成功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从1957年关注太空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论证,欧阳自远的探月梦想终于实现,中国第一次接触到了地球以外的星球。

  “在‘嫦娥’月球探测之前,我国的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活动都没有离开地球,全是围绕地球运行,被地球控制,‘航天之父’俄罗斯科学家奇奥尔柯夫斯基说得好:‘人类终将离开自己的摇篮——地球。’‘探月’是为这样的离开走出了第一步。”他说。

  “当时的心情,其实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心,”欧阳自远坦言,因为发射成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嫦娥一号”到月球要走13天,最终能不能被月球“抓住”,成为月球的卫星,才是关键所在,“那13天的时间,我的心时刻在悬着,每天晚上睡不好觉,手心冒汗。隔几个小时就要打电话去确认它的飞行状态。”最终,“嫦娥一号”顺利进入轨道,欧阳自远才算松了一口气。

 

  4 户口仍在贵阳

 

  欧阳自远本是江西人,却对贵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上个世纪60年代,他因为工作来到贵阳,直到90年代初,为了“探月工程”在北京的时间比较多。

  1991年,欧阳自远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任局长。上任之前,他对中科院的领导提出三个条件:“将户口留在贵州,不迁往北京;北京工资高也不拿北京的工资,还是拿贵阳地球化学所的工资;我只干一任局长,干完之后还是回到贵阳的地化所,地化所是我的根。”这让领导大吃一惊,“别人来工作提的都是要北京户口的条件,你怎么反其道而行之?”

  “我在贵州生活工作了三十年,从三十岁出头到六十岁,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度过,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在这里完成,我并不想离开。虽然不是贵州人,但是我觉得对于贵州的感情是天然的。”在欧阳自远看来,贵阳户籍是他与贵州的一种情感上的联系,“我至今还是贵阳户口,身份证号是以‘520’开头的。”欧阳自远动情地说。

  虽然经常不在贵州工作,但是欧阳自远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帮助贵州的科技发展,培养科技人才,在探月工程中引荐贵州的相关企业和科研人员。贵州一些企业也因此突破了某些关键技术,增大了经济效益。

  此外,他一有时间就回贵州做科普讲座,足迹遍布威宁、六盘水、兴义、遵义、长顺等几十个地方。“城市还好,县乡一级的孩子们更需要科普知识,和科学的关怀。”欧阳自远说。

  欧阳自远今年78岁,仍然在为他的太空探测梦想夜以继日地工作,“我觉得我现在继续工作,就是在享退休的福。”在他看来,这样的年纪还能被工作所需要,是一种福分。

  现在,他正逐步从“探月工程”中抽身,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深空探测上,“‘探月’不是终极目标,我们想让中国人‘走’得更远。”他说。


作者: 李盈 邱凌峰  编辑: 郭邱磊

本篇文章来源于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原文链接:http://culture.gog.com.cn/system/2013/05/22/012305713.shtml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