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一周国际要闻(5月27日-6月2日)
发布时间:2013-06-03

本周焦点

“万能”流感疫苗动物实验获显著效果

美国马里兰州疫苗研究中心科学家借助一种特殊的方法,生产出一种能够抵御绝大多数流感病毒威胁的“万能疫苗”。其制备方法非常具有速度优势,且动物实验显示新疫苗比现今所有市售疫苗具备更好的疗效与广谱性——小白鼠接种新疫苗后所产生的流感抗体水平是传统疫苗的34倍;雪貂实验中则达到了10倍。这一指数令业内人士十分惊讶,而该成果被认为向通用型流感疫苗的最终问世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疫苗目前尚未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且由于其生产核心运用人工材料过于大胆新颖,不少科学家也表达了担忧与质疑。万能流感疫苗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在最近几年的努力下,在实验鼠、雪貂、猴子身上产生能抵抗多种病毒攻击的抗体已证实可行,但在下一步的人体临床试验中往往因为效果达不到设想标准而告终。

本周争鸣

二氧化碳被“冤枉”?

传统的思维认为,像二氧化碳这样的非氟氯烃气体的人为排放才是全球变暖的主因。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氯氟烃,这是基于对从1850年到目前的观察数据进行深度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上个世纪末人们已意识到,氟氯烃会对臭氧层起着连锁反应式的破坏,因而多国开始对氯氟烃进行非常严格的管控。不过从新出炉的研究报告看来,全球十大环境问题的头两名(臭氧层耗损与气候变暖)的罪魁,可能都是这个彻头彻尾的人造产物——氯氟烃。

一周之“首”

微共振腔内的光能纵向振动首次被发现

课本里的知识告诉我们,平面光波的振动(即偏振)方向一直是横向的。但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最新的原子—物理实验中发现,在瓶子那样的微共振腔内的光拥有一种独特属性,其振动方向是纵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家们开发量子力学路由器,有望让光纤网络中的量子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联;而新的、可用光探测单个原子的超敏传感器也可能借由该成果实现。

人类明年将首次在地球外制造物品

3D打印技术尚未进入你我家,倒可能要先进入零重力环境中了。美国“太空制造”公司将与美国航天局马歇尔航天中心合作开展在零重力环境中的3D打印技术试验研究,前者将于2014年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一台3D打印机,供宇航员在轨生产零部件。届时,人类将首次实现在地球外制造物品,其可增加太空任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节省任务成本、提升人类探索太空的能力。而据称,国际空间站现有的30%以上的备用部件都可由这台3D打印机制造。

一周技术刷新

DNA导向自组装带来新奇纳米“绳梯”

合成DNA作为分子胶,可以引导纳米粒子自行组装。日前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就开发出一种属性可按需“定义”的DNA“连接器”,其一种全新的自组装机制,能像绳索一样把纳米棒规则地连接一起,形成一种“绳梯”似的带状结构。这种组装是由DNA“绳索”间的共同作用而实现,有望带来一种新型纳米纤维,并赋予其人们想要的各种属性。

美研制出新式大块共聚物太阳能电池

美国莱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一款基于大块共聚物(能自我组装的有机材料可以自主形成不同的层)的太阳能电池,新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为3%,而目前商用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20%,实验室得到的最高转化率则为25%。不过这个大块共聚物仍然高于其他用聚合物作为活性材料的电池,并有望开启太阳能设备研究的新领域。

降噪技术使互联网发送数字信号的速度达每秒400GB

一直以来,光信号在长途光缆中传输所带来的噪音就一直困扰着通信业。而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耳机的降噪技术或将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福星”——利用噪音消除的基本原理能够提高互联网的连接速度和可靠性,借助该技术现已于1.28万公里长的光纤电缆线路上,实现了以每秒400GB的速度发送数字信号,相比之下目前谷歌光纤向用户提供的互联网速度是每秒1GB。如果该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大容量远距离的传输将极大优化当前互联网的性能。

美开发出可预测人类行为的机器人

对机器人来说,要自行理解应该在什么时候出手帮忙人类还十分困难。不过美国康奈尔大学个人机器人实验室开发出一款机器人,其能识别出它所看到的行为、“思考”该环境中各种目标物的用途、生成并选择最有可能的一项进而完成预测人类行为的任务。而随着行为的持续,机器人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善它的预测,以便进一步在人类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更准确地说,是“滚”过来伸出援助之爪。目前测试中,当机器人预测未来1秒钟要发生的事时,准确率达到82%。

前沿探索

科学家观察到原子内结构变化

荷兰科学家们利用激光和显微镜突破性地展开首次实验,观察到氢原子内部的结构变化,拍摄出崭新的电子形式。其挑战了量子物理学家认为的有可能的极限,同时也为研究人员在未来设计出超快的电子系统提供了帮助,并对人们理解宇宙中最基础的建筑模块提供了新视角。而在此前,这种类型的照片从未拍摄下来,因为在尝试捕捉图像的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微粒本身。

“哈利·波特的活点地图”真实版出炉

如果你没看过哈利·波特系列,那可以把活点地图理解成一张GPS跟踪图,而你要追踪的人却不需要携带GPS设备。现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一种能通过计算机分析来找到某个人的解决方案,其利用了面部识别、颜色匹配和位置预测等等技术,能把不同来源的信息整合起来,在无论户外户内的现实世界中发现某人所在的位置并跟踪他。实验表明该算法比用其他软件系统要精确得多,将应用于法律强制调查等。

脑部微电击可提高大脑运算能力

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在对51名志愿者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人脑在经过短时间的微电流刺激和训练后,其计算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高,且效果可维持长达半年。这是利用了一种称为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的技术,在对其中25名测试组成员脑部被认为与运算能力有关的区域进行轻微的电击后,比较得出的结果。该研究对于那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风患者以及其他有学习障碍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最”案现场

曾经陆地上的最大动物有望被复活

俄罗斯科学家5月28日宣称他们在一具猛犸象的残骸中找到了血液。这一罕见发现将大大增加复活这种史前生物的机会。科学家一直希望能复活猛犸象,但对于已经消失了的动物,复原它需提供卵细胞以及相接近的代孕物种——即异种克隆技术。而直到现在,异种克隆依然鲜有成功案例。目前科学家希望,猛犸象与印度象99.4%的DNA相似度,以及此次意外发现所提供的寻找到活细胞的机会,能使复活这些陆地上曾经最大的动物成为可能。

奇观轶闻

矾土水泥可变半导体

技术有时真有点像魔法——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与日本、芬兰、德国的科学家合作,用激光对液体矾土水泥进行处理,使其变成了能导电的半导体,新材料拥有很好的抗腐蚀性,也不易碎。其将有许多的应用,包括用来做液晶显示器内的薄膜电阻器以及平板电脑的监视器等。

巨大小行星近距离飞掠地球

一颗直径2.7公里的巨大小行星美国东部时间5月31日在天文学家的注视下从地球不远处飞过,其与地球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约为580万公里,尽管这个距离实际上是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15倍,但在天文学尺度上,已可以认为是较近的距离。而一些外媒也将其冠名为“城市杀手”,即指这样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足以夷平一座城市,但该小行星实际处于监控中,行动路径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日报》(2013-06-02 二版)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6/03/content_609292.htm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