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国家野外台站网亟须添丁
发布时间:2013-06-26


王世杰

 
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
 
过去6年间,我国没有新建一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杰呼吁——
 
■本报记者 龙九尊
 
“我国亟须建设一批新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台站),加快完善国家野外台站网布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加强野外台站的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大经费和人员方面的支持力度。”
 
新增数量为零
 
国家野外台站是国家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球科学、生态与资源科学、宏观生物学和农林科学等学科发展必须依赖的基本研究手段和试验基地。
 
科技部方面的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我国已在生态环境、特殊环境和大气本底、材料腐蚀、地球物理等4个领域建设了105个国家野外台站。
 
中科院野外台站官网显示,中科院野外台站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建,45个研究所先后建立了212个野外台站,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农业、海洋、地球物理、天文、空间、金属腐蚀等研究领域。目前,中科院拥有国家野外台站47个。
 
王世杰说,这些国家野外台站网的建设,为我国在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变化等方面提供长期、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国家野外台站网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成为国家科技共享平台的特色数据资源,解决了资源与环境领域一批重大的科学问题,显著地推动了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发展。
 
不过,自2007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国家野外台站一直没有拓展,新增数量为零。“这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王世杰指出四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需求”。
 
其一,此前,国家野外台站网受限于经费条件,仅在一些典型的地质、地貌、气候和生态类型区设置了野外台站,而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单元类型多,国家野外台站亟须囊括所有重要的生态环境类型。
 
其二,在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自然环境获取生态产品仍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形式,人与生态系统的交互程度和方式日趋复杂和严重,亟须扩大国家野外台站网,回答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双重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演进趋势及提供产品的能力。
 
其三,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对重点区域的影响程度日益加剧,一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些新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随之启动,如中国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08~2015年),但这些工程都没有设置长期观测、监测站点,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生态工程的长期效益。
 
其四,已有的国家野外台站承担着繁重的日常观测、监测任务,现有的经费和人员配置难以支撑各种日益增长的费用支出和野外工作量,很多野外台站靠“挪用”其他经费、流动人员来维持正常运转。
 
加速冲刺国家队
 
在此背景下,王世杰认为,在我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对科技投入大幅提高的形势下,应加速推进国家野外台站网建设的步伐。
 
首先要建设一批新的野外台站,加快完善国家野外台站网布局。在国家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网布局的空白区,补设主要类型生态系统野外台站——重点在我国西部地区,完善生态类型长期观测研究体系。
 
在我国生态工程实施地区的重点区域补设、增设野外台站,长期观测研究工程的实施效果;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在典型代表城市补设城市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预测和预警城市环境变化和承载力;在环境污染典型地区,增设生态系统野外台站,开展生态系统对污染物响应与反馈的长期观测研究。
 
其次要加大经费和人员的支持力度,加强国家野外台站的能力建设。增加国家野外台站日常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已有、新设监测体系正常运转的各项支出;在国家仪器设备购置费中单列国家野外台站仪器设备专项资金,支持已有国家野外台站仪器设备更新和新增台站的仪器设备购置;增加国家野外台站的人员编制,满足日益增加的长期监测工作量的需求。
 
王世杰认为,此举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解决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的核心竞争力,切实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及环境外交谈判服务的能力”。
 
4月上旬,中科院院士、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主席孙鸿烈,科技部中国国家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于贵瑞一行到中科院与贵州省共建的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调研时表示,普定站要积极工作、超前谋划,尽早正式列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体系,争取早日进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中科院建立的各个野外台站正在争取进入国家级台站系列。在目前中科院野外台站中,还有院级站40个,所级站99个,室(组)级站18个,合建和其他野外台站8个,这些台站都在向国家级台站冲刺。
 
相关链接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大量科研任务,积累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原始数据和资料。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科学数据积累、原始性科学发现、科学规律认知、新技术研发、科技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家,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升了我国黄土、极地和全球变化研究水平;通过开展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等系列工作,在当地实现粮食增产;支撑了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和沙漠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还在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和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学报》 (2013-06-25 第5版 创新周刊)|(记者 龙九尊)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