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一周国际要闻(8月5日—8月11日)
发布时间:2013-08-13

本周焦点

未来20年粒子物理学研究展望

在过去两年中,物理学家在理解宇宙基本法则方面取得了非凡进步,但在有关宇宙性质的很多方面依然觉得困惑。日前在美国物理协会组织的斯诺马斯夏季研究会上,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粒子物理学未来研究工作的20年展望,研究框架意图追寻隐藏在物质、能量、空间与时间背后的秘密。

一周之“首”

首次在自然界中找到立方氮化硼

上一周,国际矿物学协会正式承认了一种新的矿物——立方氮化硼,其由美国、中国和德国的地质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于2009年在自然界中找到,并被命名为qingsongite。而在此前,该矿物只能在实验室中合成。而立方氮化硼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材料,硬度可媲美钻石,常被用作磨料和刀具材料。

本周争鸣

是否需要H7N9病毒实验引争议

多位全球知名禽流感研究专家7日在两大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与《自然》上发公开信,提议启动制造致病性与传播能力更强的H7N9禽流感病毒实验,以全面评估其变异以及在人类中大流行的潜在风险。该公开信在科学界引起争议。一些专家对这种试图增强禽流感实验透明性的做法表示欢迎,但也有专家批评称这种研究很危险。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表示将加强对H7N9实验的监督。

一周技术刷新

IBM发布全新的编程架构

IBM公司发布了一款全新的编程架构,其与传统的软件迥然不同,是专门为一类分布式、高互联的并行处理的大尺度认知计算系统而研发的一编程模式。这种芯片或许能为模拟大脑的感知、行为和思维的智能传感网络铺平道路,科学家们希望在这一芯片的基础上,设计出能感知和思考甚至比人脑更智能的机器。而该技术一旦成功,统治计算机结构至今的冯·诺依曼体系将会彻底被颠覆。

二维半导体存在普适吸光规律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利用超薄半导体砷化铟薄膜进行的实验首次证明,所有的二维半导体,包括受太阳能薄膜和光电器件行业青睐的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都有一个通用的吸收光子的量子单位——“AQ”。该结果加深了对于强量子限制效应下的电子—光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认识,也为了解如何使二维半导体拓展出新奇的光子和光电应用提供了独特视角。

前沿探索

天文学家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第二木星


直接成像原则上是观察系外行星的最重要的方式,但该方法实际上是对技术的巨大挑战。而日本国立天文台等研究团队在太阳系外、距地球约60光年附近新发现一颗行星,采用的就是对其直接成像的方法。该行星现已被称之为“第二木星”,据比较可能是有史以来所有直接确认的行星当中最小也是最暗的一个。

脊髓损伤小鼠的免疫功能被成功恢复

脊髓损伤的人往往免疫功能也受到损伤,这使他们更易被感染。这些人的免疫力遭到抑制的原因不明,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种被称为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疾病可以引起免疫抑制。借助该发现,脊髓损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可能得到恢复。

“最”案现场

世界最小“蒙娜丽莎”30微米宽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利用纳米化学技术在世界最小的“画布”做出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画布表面只有约30微米宽,约为人发丝的1/3宽度。制作出这幅“迷你丽莎”是为了证明该技术能在微观尺度随意改变表面分子浓度,而一般要在亚微米尺度产生化学浓度的渐变非常困难。该成果在纳米设备制造中有很大应用潜力。

奇观轶闻

英模拟实验称外星飞船或多次造访地球

英国爱丁堡大学两位科学家通过电脑模拟证明,如果地外文明的居民有能力从一颗行星前往另一颗行星,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只需要1000万年便可探索整个银河系,而如果利用恒星的引力场加速,他们的飞船便能够以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飞行。因此他们有可能已多次造访我们的地球,但旨在收集信息,而不是进行接触。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日报》(2013-08-12 二版)|(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8/12/content_632890.htm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