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环境演化与人类影响的探秘者
发布时间:2014-01-15

 

  为国家及西南地区在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人类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环境地球化学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研究力量。
本报记者 彭科峰 见习记者 王珊

 

 科研人员野外考察、取样

  “我们开展‘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等研究时,我国尚未建立环保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化所)副研究员白晓永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这样说道。
  这也是国内最早开展的环境影响力评价。
  地化所是我国率先建立并发展环境地球化学学科的机构。
  上世纪60年代,地化所开展地方病区地质环境调查和地球化学病因研究;1972年,继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地化所又在环境污染规律和环境质量研究迈出步伐。
  1974年,中国第一个环境地质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室正式成立。这正是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前身。
  1995年,实验室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世行贷款建设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20年来,实验室针对制约区域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为国家及西南地区在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人类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环境地球化学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研究力量。
  五大领域齐头并进
  作为研究地球环境科学的权威研究机构,实验室在探寻环境演变与人类影响的关系时,目前有五大主要研究领域。
  我国西南地区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和存健康问题,如重庆巫山的氟—镉中毒、黔西南地区砷中毒,以及铊中毒等有害元素造成的地方性疾病,这些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特有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探寻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实验室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们主要通过研究有害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控制机理,揭示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的耦合关系,为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实验室副主任肖唐付表示。
  他介绍,此前,在湖北恩施富硒地区发生的居民硒中毒事件中,实验室揭示了当地居民的中毒机理,即耕作土壤中采用石煤熏土,导致土壤中自然硒和水溶态硒含量增加,因此当地居民食物链中的硒暴露增加后,人群硒中毒被诱发。
  此外,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质量变化、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也是实验室关注的重要内容。
  白晓永介绍,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质量变化,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揭示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的研究,则是意在建立各种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代用指标,揭示地球过去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局域范围内,而是偏向于大尺度、宏观的关注。”肖唐付说,实验室的研究不是在工业污染等环境工程层面,而是跨越从古环境到现代环境的历程。
  此外,在原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也成为实验室的重要关注点。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实验室在环境地球化学的学科建设方面,一直努力不懈,取得了丰硕成果。
  肖唐付介绍,近年来,基于前期工作打下的基础,实验室进一步凝练科学目标,开展学科交叉、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强的研究工作,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从1996~1999年的23项上升至2000~2004年的39项,近两年基金项目数增加更明显,这凸显实验室学科方向的基础性和前沿性。
  随着研究基础的夯实,实验室承担国家级大型项目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亦日益增强。
  2006年,以实验室成果为基础申报成功“西南喀斯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973”项目,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课题验收。
  2013年,实验室启动两项“973”项目,分别为国家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模式及调控机理”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汞污染特征、环境过程及减排技术原理”,一项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石漠化治理及其生态产业培育科技惠民示范工程”。
  “从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而言,我们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均为全国第一。”谈起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肖唐付言语中透出自豪。
  近年来,实验室多人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奖项。实验室发表国外SCI刊物论文和其他核心刊物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最近几年,实验室每年发表的SCI论文均达近百篇。
  围绕喀斯特生态布局
  贵州地处我国大西南,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因此,实验室加强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并形成鲜明特色,受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好评。
  实验室瞄准喀斯特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围绕物质循环与生态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在流域侵蚀与水土流失、岩石/土壤/植被界面物质循环与成土作用和生态退化、重金属循环与水体二次污染等方面获得重要系统认识,形成了喀斯特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重要知识体系,并在应用示范上取得重要进展。
  “在典型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典型矿区污染环境的修复工作和亚深水型(人工)湖库水污染的综合治理等领域,我们已取得多项重大成果。”肖唐付说。
  在2011年云南曲靖爆发的铬污染事件中,该所研究员林剑曾作为环评专家,前往云南处理污染后的治理工作和环境评估工作。
  近年来,贵州石漠化治理工作中,该所研究员王世杰等科研人员的身影也在其中,科研团队建立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向贵州省政府献计献策。
  此外,实验室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中,有关地方性疾病环境病因及汞的分析方法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们的高度关注,为人类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实验室在进一步提高解决我国西南乃至其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同时,将加快实验室主攻方向研究成果的集成,进一步走进生活惠及社会。”肖唐付说。
本文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1-14 第8版 平台)|(记者 彭科峰 见习记者 王珊 )
转载于中国科学院网站, 链接:http://www.cas.cn/xw/cmsm/201401/t20140114_4022552.shtml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