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一周国际要闻(6月8日—6月14日)
发布时间:2015-06-15

本周焦点

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创新纪录

一个由日本多家研究机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宣称,他们开发出的一种三结薄膜硅太阳能电池获得了13.6%的稳定转化效率,成功打破了此前报道的13.44%的世界纪录。研究人员称,如果进行一些合理化改进,其效率可达14%以上。
此次新研究获得了两个重要成果。一是开发出具有先进光捕获能力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二是在只有4微米厚的微晶吸收层上实现了每平方厘米34.1毫安的光电流密度,不过该电池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外媒精选

老算法被证明是最好的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线发布,该学院研究人员将会在近日的一个研讨会上报告称,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用于比较两个符号序列相似度的算法“编辑距离”仍然是最好的。尽管这40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家一直尝试对这个算法进行改进,但鲜有成功。如今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很令人失望,因为现有的老算法意味着,去详细比较两个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将需要1000年的时间。

 

本周争鸣

火星软着陆技术仍待提高

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再次测试了用于登陆火星时部署的降落伞新技术。为了达成2030年人类登陆火星的目标,NASA测试了更加先进的新一代降落伞,被称为“超音速翼帆降落伞”。但测试并未取得全部成功,其中关键的降落伞部署仍以失败告终,载人飞船实现火星软着陆仍任重道远。

 

一周之“首”

首次提出全美清洁能源路线图

美国斯坦福大学领导的团队,第一次描绘出如何在2050年前让美国50个州和1个直辖特区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的路线图——基于已有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大范围可行性,每个州都可以在基础设施和能源消耗方式上进行变革,以完成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变,据称2050年有望实现百分之百的使用。

 

首次于火星表面发现玻璃物质

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2006年抵达火星,现已环绕这个红色星球4万圈了。而近日科学家首次从它发回的卫星数据中发现,火星上存在大量陨石撞击形成的玻璃,这一发现或对在火星上寻找古老生命有重要启示。

 

前沿探索

用针把微型电路注入大脑

美国哈佛大学以及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科学家展示了一种柔性“可注射电路”,能通过直径小到0.1毫米的针注入到合成空腔或活体组织内。这些由网状电极构成的电子元件在注入后不到1小时就可以展开到原来的形状,且损伤非常有限。实验证明,其可以用来监测小鼠的大脑活动。

 

发现摧毁肿瘤干细胞新方法

有些脑肿瘤是出了名的难治。不管是手术切除、辐射轰击还是化疗药物渗透,癌瘤总会顽固地复发。但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通过追踪癌瘤最初的根——癌症干细胞,发现了癌症维持过程中的弱点,以此为标靶,有望把它们连根拔除。

 

“观察”到人脑编码新概念过程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利用先进的脑成像技术和16名志愿者的研究数据,观察到了大脑对某种具体事物的编码过程,并能通过脑活动标记知道一个人正在想什么。

 

一周技术刷新

利用超快热导可操控铁磁体的磁化

最近,美国科学家制作了一种多层的金属自旋阀结构,从而揭示了一种新的物理机制,科学家可通过这种物理机制用热来操控磁的形成。与传统磁场不同,新机制依赖热能传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纳米尺度操控磁化作用的新途径。

 

奇观轶闻

计算机可以“脑子进水”?

“脑子进水”后反而诞生了全新计算机系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新研究中,电脑就要靠水来运转。研究团队将水滴的流体动力学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基本元素——计算时钟结合起来,发明了“水电脑”。它以与液滴同步的、通用的控制逻辑为基础,理论上可以执行传统电脑的任何操作,可作为一个能够精确控制的高通量生化实验室。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日报》 (2015-06-15 第02版:国际新闻) |(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原文链接:http://www.wokeji.com/jbsj/eb/201506/t20150615_1284556.shtml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化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
5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会暨满意度测评会。中科院昆明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郭锐,监审处处长高峰参会指导。会议由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敬安主持。
2023-05-05
地化所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蒸发沉积成因的蓝辉铜矿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细粒月壤进行细致的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首次发现了具有蒸发沉积特征的蓝辉铜矿矿物(Cu1.8S)。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月表硫化物发生气化沉积作用的直接证...
2023-04-27